春节期间,寒风凛冽,气温骤降,然而,行走南通乡村,291万亩小麦却长势健壮,如同碧玉色的地毯铺陈在田野,在冬日暖阳下孕育着生机、生长着希望。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回望过去的一年,全市粮食生产经历极不平凡,经受了夏季罕见超长高温干旱考验,克服了局部新冠疫情影响,再次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绩单:2022年南通粮食再获丰收,成为苏中地区唯一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设区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05.18万亩、同比增长0.1%,亩产423.45公斤、同比增长0.1%,总产340.95万吨、同比增长0.3%,实现四连增。南通作为夏粮生产贡献突出单位,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被表彰为扩种大豆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绩突出的单位,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迸发出澎湃动能。
“虽然遭遇了高温干旱,但农技专家及时上门‘把脉问诊’‘对症开药’。”如皋市福欣家庭农场农场主杨镇华说,由于应对有效,去年持续高温并未对水稻造成影响。
去年七八月,我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旱情。秋粮,是我市粮食生产的大头。水稻是秋粮的主体,正值水稻生长孕穗关键期,秋粮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战高温努力夺取秋粮丰收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战高温、抓田管工作,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收。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因地制宜应对高温天气。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分析、研判会商,提出科学应对措施。
“酷暑严寒,锤炼意志品质正当其时。持续高温干旱,各级农业农村干部就是要冲在粮食保卫战的最前沿。”骄阳烈日下,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向技术指导组全体成员发出动员令。
市农业农村局下派5个工作组,组织专家奔赴各地踏田诊断,指导农户做好抗旱保墒、病虫害防控等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技术宣传培训,“智夺”丰收。事实证明,当天公不作美时,“事在人为”才是真正的丰收良方。在各方努力下,秋粮播种面积447.38万亩,总产量220.01万吨,整体好于预期。
大豆玉米复合种,实现一田双收
“大豆玉米复合种,我也是第一次,多亏了专家经常上门指导,解决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的技术难题,让我心里更加有底了。”启东市汇龙镇金超家庭农场负责人袁金超介绍说,去年农场种了600亩大豆玉米,虽然遭遇了高温干旱极端天气,但运用了菏豆33大豆与蠡玉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亩净收入增加了300多元。
往年3到7月是如皋金旺家庭农场的闲置期,去年田里却没闲着,2行玉米、4行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让农场主王小龙异常忙碌。“没想到玉米大豆还能一起种,政府又有补贴,真是锦上添花!”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复合种植面积200亩,玉米产量500公斤/亩、亩产值1100元,大豆产量300公斤/亩、亩产值1200元,复合亩总产值2300元,扣除总成本1180元,亩纯效益1120元。
南通以杂粮品种多、间套复种模式广、复种指数高闻名全省全国。去年,我市约束性任务5.5万亩,占全省9.17%。面对这项必成的政治任务,全市市县联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多种模式种植试验示范扶持政策,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百亩攻关方24个、千亩示范片5个,全力以赴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既与传统种植方式相近,但又有所区别。如何让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在南通“服水土”,寻求适合当地自然禀赋的种植模式?对照国家、省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意见要求,我市因地制宜提出春夏播兼顾,主推3种模式,即优化发展“蚕豆/春玉米/夏大豆”传统生产模式 、稳步发展“小麦(油菜)-夏玉米+夏大豆”规模化生产模式、示范发展“特色蔬菜-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夏玉米)”订单生产模式。
新型种植技术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县两级相继成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协调推进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为掌握工作进展及苗情长势,入夏以来,我市农业部门频频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了解实情、查苗会诊。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为种植主体提供个性化的免费培训服务,线上线下培训42场次,参训3940人次,田间技术指导381次。组成专家组实行保姆式服务,市农业农村局派出35周岁或近5年内入职的年轻干部,蹲点基层,参与生产全过程。
智慧农机显身手,助力粮食满仓
“用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一亩地只要1分钟左右,对我们父辈来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对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性,如皋“80后”新型农机手、白蒲镇丛埼家庭农场负责人丛小林深有感触。“科技在农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强。”
粮食稳产丰产离不开科技支撑。智能收割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农忙时节,走进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无人驾驶农机忙碌田间。“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农机装备升级换代装上“智慧大脑”,农民摇身一变成“码农”,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农机助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2020年初,全省首家无人化农场落户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实现了耕地、播种、植保、收割四大环节的全程无人化。“从2018年开始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先后投入资金265万元,购置烘干机10台套,无人农机5台套。”育民村党总支书记许宏飞介绍说,他们多次组织开展智能化装备示范及农机手培训,目标是实现农业全自动化智慧化,为南通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从全程机械化到全程无人化转变探索经验和路径。
为确保农忙机械“拉得出、打得响”,大忙前,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动员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及时开展投产机具的检查、调试、维修和保养,提升投产机具技术状态,保障以良好的机具状态投入作业。各县(市、区)加强夏熟秋熟作物收种农机技术指导,督促各地做到成熟一片,收割一片,确保农机生产有序进行、粮食颗粒归仓。全市水稻机收水平达到98%以上,小麦机械化播种能力达到95%以上。为应对突发情况,确保农机作业顺利进行,全市还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伍、应急服务队员,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做到“备而能用、用而有备”。
惠农政策支撑强,农民腰包更鼓
“收入年年有增加,日子越过越有劲!”海安鸿慧农场负责人赵宝洪介绍说,去年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三次,在经过政策宣传、面积核查、公开公示的基础上,全部通过“一折通”系统发放到位。
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给力,农户愿意多种粮、种好粮。去年,中央财政先后下达了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以及耕地轮作、病虫害防控、农业救灾等多项政策性补贴资金,中央、省、市财政也加大了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配套投入。我市各地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财政资金用足、用好、用到位。
落实稻谷补贴,我市去年10月下旬印发《南通市区2022年稻谷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下达南通市区2022年稻谷补贴资金的通知》,稻谷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兑付给稻谷实际生产者,做到“应享尽享、应补尽补”。补贴标准为种植水稻50亩及以上的主体为100元/亩,种植水稻50亩以下的主体为30元/亩。南通市区共计下达2022年稻谷补贴资金3823.18万元。
为提升财政支持农业效果,各地加强项目资金统筹使用,积极争取本级资金配套,集中力量为农户、为农业办实事。启东在充分利用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对列入《启东市地方特色农机购置补助目录》的农机具,给予最高不超过30%的购机补贴,实用中央及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7.63万元,惠及农业经营主体238个,机具975台套,实用启东市级农机购置补贴使用资金75万元,惠及农业经营主体337个,机具525台套。在中央、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海安市市本级财政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对购置加装自动直行导航系统给予1000元/台作业补助,对购置犁耕深翻作业机具给予2000元/台作业补助,对秸秆捡拾打捆离田给予30元/亩作业补助。
本报记者 卢兆欣 本报通讯员 陈昌军 薛莉
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