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学期,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首个学期。随着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开学季,师生们回到了阔别多日的校园。校园疫情防控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师生们的状态调整过来了吗?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如何安排?
入校不再测核酸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新要求。记者在中小学校园看到,学校的日常安排也随之变化。
师生入校不再提供核酸证明。“根据前一段时间的统计,我校有极少数学生尚未阳过。”北京西城区青年湖小学校医段春兰说,目前我们正在根据指南要求做开学前的健康自测,如出现发热等11类症状,须如实报告,确认感染后延迟返校。
“生命教育”受重视
经历过疫情后回到校园,更感到生命的可贵。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学校都将“心理健康”列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从长期居家的状态中调整过来,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校园生活。
“经历了漫长的线上课,今天刚刚重新回到教室里,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都是很正常的。今天能坐在教室里,老师就给你点赞!”河北衡水市第四中学校长李宝芝说,长时间居家学习与人际交往、青春期冲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对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心理健康。
多彩生活回来了
不少学生担心,“阳康”后减少了日常锻炼,开学后跟不上体育课的强度。指南要求,学校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等表示,正在全面、动态摸排学生身体状况,尤其是“阳康”学生的康复情况,引导学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开学后,会降低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不组织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我们会通过广播操、球类等运动,逐渐恢复体能,不安排中长跑等心肺功能比较重的活动。”北京东城区广渠门中学学生运动中心主管马珞说,希望孩子们在体育课上不要有压力,也请家长们放心。
“校园活动可以开展了,老师们迫不及待地安排起来了。”一位校长说,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计划开展放风筝、踏青、蹴鞠、清明诗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到春天里。据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