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近日,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省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如皋成为南通地区唯一入选的县(市、区)。(2月13日《南通晚报》)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和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无数老旧城市在短短数年间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巨变。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老地名、老景观、老街巷在不经意之间消失了,一些承载了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大”“洋”“怪”“重”地名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规范和保护区域地名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标识,背后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地域风情、深刻的历史记忆、浓烈的精神归属、满满的文化自信。作为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对提炼地方历史文化特征,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如皋”两字,最早可追溯于《左氏春秋》中,苏轼等文人也常以“如皋射雉”“射雉”“如皋一箭”等表示以才华博得女子的欢心。如皋作为地名,在古典诗词中得到传播与传承,并为外地人所知。
对待如此重要的无形遗产,理应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给老地名披上新的“保护衣”。保护好传统地名,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地名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给地名保护披上“制度盔甲”。摸清“家底”,制定地名文化发掘、保护策略,进而保护和弘扬城市地名文化。传统地名不仅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更蕴含着地方风物、人情习俗、语言习惯、历史事件等丰富信息。要认真挖掘地名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老地名使用时间、得名由来、历史沿革演变等进行精心考证,还原老城街巷真实的历史沿革,留住城市的文化之根。同时,结合新时代生动的劳动实践,让传统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中,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一方人文成就一座城市气质。保护传统地名,留存城市记忆,宜早不宜晚。古城要快马加鞭,新城也要不失时机,让传统与现代的地名都在我们手上得以保全,这不仅是责任,也是交给历史和后辈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