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启东市召开科技人才发展大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等一批来自上海的产学研重大项目顺利签约。今年以来,启东不断推动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同时,还在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文化交流等领域加强对接,加快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
启东是与上海浦东,特别是与上海自贸区距离最近的城市,早在2008年初,启东率先跨过长江,巧借临沪优势,主动承接资源外溢,在启东高新区建造了3座“园中园”。如今,启东高新区也已成为启东与上海首个跨区合作的试水样本。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等一批园中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启东高新区,来对了!”回想起10多年前的搬迁决定,上海西西艾尔启东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舒彤依然感到高兴,“我们在上海外高桥的工厂占地只有100亩,实在腾挪不开。搬到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厂区扩大了一倍,产能也上来了,去年产值比在上海的最高峰还高一倍。”
新的一年,如何使接轨上海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启东将更注重提升和升华,在领域上进一步拓展、层次上进一步提升、合作深度上进一步升华。产业上嵌入上海和苏南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对标上海国际大都市标准,承载其产业和人才的转移;城市品质上,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素养,在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今年,启东积极主动承接上海功能外溢,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协作,推进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海工及重装备作为启东主导产业之一,启东海工园沿江18.8公里岸线,入驻有中远海运海工、中集太平洋、振华重工、寰宇东方等2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300亿元。
“船厂造船,我们造箱,互为上下游,合在一起就是集装箱船。”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认为,船舶海工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每个企业做好自己专长的那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炼”出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近两年来,寰宇东方产值连年翻番,2021年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成为启东首家工业“百亿级”企业。
启东寻求与上海产业共链、科创同频,在双向奔赴中结出累累硕果。昨天,位于启东高新区的英内物联网科技启东有限公司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批量生产新品。“这款产品可以说是上海-启东两地科技项目孵化结出的一颗硕果。”公司总经理朱佳乐笑着告诉记者,“前期产品的研发主要在上海,但后期的智能化生产都在启东。”2016年,经多地考察,朱佳乐将原本在浦东的生产基地迁至启东高新区。“浦东的工厂只有50亩,没有发展空间。”几年间,不但自己深深扎根,他还先后介绍了3家浦东企业落户于此,“搬到启东,厂区扩大1倍,产能也上来了,去年产值比在上海的最高峰还翻了一番。”
依托大上海的产业、资本、人才等优势,启东不断做强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 托伦斯精密机械2004年创建于上海,是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加工行业的小巨人。受不断扩张的成本压力,2017年,托伦斯数次来启考察,进行多轮研究、比较,从海选到精选,最终落户启东经济开发区。
“一晃5年了,我们把研发基地也从上海搬到了启东。”公司营运副总经理李昌哲如今常忙着跑上海,以主角的身份推介启东,“现在看到启东城市的建设速度和规划,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浦东。而启东拥有当年浦东所不具备的港口条件、空间腹地、产业基础、江海资源,可以这么说,当下是上海与启东双向奔赴的最佳时机,启东也是上海产业、资本、人才、技术要素资源走出去的最佳目的地,启东和上海正抱得越来越紧。”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启东市累计从上海吸引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563个,占启东市落户产业项目的65%。
本报通讯员 黄欣美
本报记者 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