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我爱南通话(四)

□陶国良

南通人为什么把“去”读成“替”

南通人把来去的“去”读成代替的“替”音,这在江淮方言中较为少见。我想不外乎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去”古代属“溪”母,声母为k。注:但舌根音g、k、n与元音i、y相拼是比较困难的。普通话就没有这个音节,只有在古老的粤方言、闽方言中这种情况才很普遍。启海话与金沙话把“去”读成“ki”,这在南通地区方言中可算个特例。通东话的“去”读“gi”是由“ki”腭化变过来的。南通话的“去”读“ti”应当来自“ki”,但变化的方式不是腭化,而是前化,即由舌根音变成舌尖音。

其二,方言区人们对一些方言特殊读音及其所表达的意思有一种喜好和偏爱。这种喜好和偏爱把自己的方言说得生动形象。南通人把“去”说成“替”就是自己的偏爱,使它成为了南通话的一个特色。

“了”,真是了不得

“了”,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词性。一为动词,读liǎo,表示完毕、结束,如:一了百了、不了了之。二为副词,也读liǎo,表示完全(不),如:了无进展、了无惧色。三为助词,读le,轻声。用在已经发生的变化或预期要发生的变化,如:小明受到了大家的表扬。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了。明天如果下雨我就不来了。他知道你来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在南通话中,“了”作时态助词时其读音受到前字韵母的韵尾影响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在前字韵母无韵尾时读若“老”,轻声。如:买老菜、下老一盘棋、二侯主持哩“总而言之”节目受到老大伙的赞扬。

第二种,前字韵母的韵尾为鼻化音时读若“脑”,轻声。如:长脑见识、看脑一本好书、欠脑一屁股债。在前字韵尾为后鼻音也读若“脑”,轻声。如:拎脑篮子、路边停脑汽车、天乌云脑要落雨。

第三种,前字韵母为入声韵,韵尾是喉塞音时读若“叨”,轻声,如:吃叨中饭、喝叨酒、急叨交关。

“了”在作时态助词的这三种方音的读法,充分说明了南通话语音多变的特殊性。

2023-02-1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5777.html 1 3 我爱南通话(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