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火
记得是2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从南京至厦门的火车上,我戴着耳机,聆听一盒序曲集,印象最深的便是这首《1812序曲》。青春岁月里的旅行,诗意无限,关于音乐的想象无限。
雨夜。居家。独自聆听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妻子回家,正听到音乐的高潮处,顿时怒气冲冲地走到音响前,果断关掉:“音乐这么闹,听得我头都要炸了,这么晚不怕吵了邻居?神经病!”妻子的话虽然带着情绪有点夸张,不过当年那首乐曲首演时,柴可夫斯基才是真正的夸张,他在演奏会现场拉来了真正的加农炮,将炮声和教堂里的钟声融入音乐之中,同样招来了“不伦不类”“耍猴戏”之类的不堪评语。就是老柴自己也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多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而我聆听的这张CD,也是运用了真正的大炮,那火爆的录音是发烧友所喜欢的,或可成为他们心目中最佳的音响测试片,不喜音乐的人自然受不了那般强烈的“轰炸”。当然,让我着迷的并不是那火爆的录音,而是音乐中壮阔的行进和胜利的辉煌。
《1812序曲》,这个简单的曲名却会让人困惑。首先得从1812年说起,那一年,拿破仑调集了60万军队大举入侵俄罗斯,进迫莫斯科时,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焚烧粮食,积蓄力量,伺机反攻。最终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法军在俄军的反攻下一溃千里,只有2万多人逃了回去。这首乐曲要表达的就是这场伟大的胜利,讴歌伟大的俄国人民。序曲,本是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后来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1812序曲》算是音乐会序曲,首演于1882年的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在新建的救主基督大教堂前的广场上举行,演出盛况空前。救主基督大教堂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的炮火,所以,这首序曲想来有着庄严重生的深意吧!
乐曲的序奏肃穆而宽广,沉缓而辽远,其旋律出自俄国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听得出慢慢逼近的危险与渐趋严峻的形势,听得出俄国人民对上帝虔诚的祈祷和对和平深沉的向往,一股力量也在悄悄地汇聚。一声定音鼓后,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庄严的呼号,音乐逐渐加快、加重,最终演变成了一首骑兵进行曲,圆号吹奏出轻快的骑兵主题,弦乐紧跟而上,有如千万民众奔涌而来。
接下来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则像是千军万马奔涌前行的壮阔场景,快如旋风的旋律,音阶的上行下行,尖锐的切分音,表现了敌我双方的激烈战斗。音乐中反复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刻画出法军入侵的猖狂与凶残,俄军抗敌的艰苦与奋勇。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的副部主题抒情而优美,一下子切换了场景,让人联想起辽阔无垠的俄罗斯大地,那蜿蜒流淌的伏尔加河、古典秀雅的城市建筑、壮硕挺拔的白桦林,无不激发起士兵们热爱祖国、思念亲人的一片深情;还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音乐转为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木管倾泻一缕热情,在清澈的铃鼓声的映衬下奏出轻快跳跃的旋律,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
短暂的欢舞之后,又是激烈的战斗。在这展开部中,《马赛曲》不再耀武扬威,而是渐次减弱,时断时续,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同仇敌忾,奋勇还击,节节胜利。宽广的副部主题再次响起,深情的旋律在蓄积力量,发起最后的进攻。连续数声炮响,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紧接着,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形象逼真地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
音乐的尾声极其辉煌壮丽,《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再现,却变得庄严而宏伟。钟鼓声齐鸣,嘈杂却具穿透力,洋溢着一片胜利的喜悦与光荣。经受过战斗洗礼的骑兵进行曲显得更为雄壮,不禁让人骄傲地回忆起激烈的战斗、英勇的冲锋。随后,一个庄重、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震耳欲聋的十一响炮声和教堂的钟声也相继响起,乐曲在万众欢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
记得是2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从南京至厦门的火车上,我戴着耳机,聆听一盒序曲集,印象最深的便是这首《1812序曲》。青春岁月里的旅行,诗意无限,关于音乐的想象无限。尤其是在那骑兵进行曲的激荡中,映着窗外一片片掠过的美景,胸中豪情顿生;还有那段宽广的副部主题,倏忽钻入我的心灵——那不是人民的欢歌吗?在那深情的旋律里,感觉了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伟大。怪不得,苏联作家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于我,并不是理性的判断,而是直观的感受。不知道众多的发烧友们,在聆听这首乐曲时有没有这样的美妙、真实、深刻的感受。耳朵听到的是华丽的声响,钻入心灵的才是真正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