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娇娇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称自己阻止6岁男孩上女厕,被对方家长认为伤害了孩子心灵,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当父母独自带异性孩子出门时,不放心孩子单独上厕所或让孩子单独留在厕所外,是人之常情。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大众认为建设第三卫生间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2月19日《江海晚报》)
第三卫生间,既不是男厕,又不是女厕,而是一个“中立”的空间。它不仅可以满足异性家长陪孩童“方便”的需求,还可供亲属陪护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如厕,在避免性别尴尬的同时,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称得上是厕所文明的又一标志。第三卫生间满足的是小众需求,体现的是城市服务的人性化,也是城市建设精细化的体现。
其实早在2016年,住建部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对常见的公共场所提出设置“第三卫生间”的要求。据了解,近五年,我市共新建公厕210座,其中171座配建了第三卫生间,配建率超80%。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意味着第三卫生间可以惠及更多特殊群体。但也应该看到,第三卫生间距离建好管好使用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建设标准要求高,需要用地和财政保障。按照行业规定,第三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得小于6.5平方米,轮椅回旋半径不小于1.5米,因此第三卫生间较普通厕间更长更宽,需要有足够的用地作为支撑。同时,第三卫生间的内部设施应当在一般厕间的基础上,增加儿童坐便器、儿童洗手盆、儿童安全座椅、多功能台、安全抓杆、呼叫器等设施,建设第三卫生间及配齐内部设施都需要投入更多财力。
日常管理不到位,需要强化督查。日常管理中,部分保洁员将第三卫生间当成了工具间,经常大门紧闭,内部的保洁也有待加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清洁、维护和管理工作,不能让其成为杂物间,更不能让其“闭门谢客”。
公众了解还不够,需要大力宣传。尽管近几年城管部门开始大力提倡建设第三卫生间,但目前部分基层的公厕建设管理人员以及很多市民并不了解,有的地方配建第三卫生间的意识不浓,有的市民站在第三卫生间门口不敢进去使用,有些地方建好的第三卫生间存在导引标识不清晰等问题。
厕所服务系统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市,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能都感受到一些新建的商场、公园绿地与旅游景点“第三卫生间”或“无障碍卫生间”建设较好,配套设施齐备,扶手上有防滑凸点,有特设的通风除臭设施,墙壁上有求助按钮,这些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考量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值得推广,以更好地服务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