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事关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自国务院食安办批复南通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参创区以来,全市上下深化党政同责,践行“四个最严”,创新监管机制,食安创建示范引领实践亮点纷呈,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创建支持率分别为84.33%、99.4%,较创建之初分别提高6.83、5.5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参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来,我市持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机制,不断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稳稳兜住百姓餐盘中的幸福。
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全市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开展“治违禁、控农残、促提升”三年行动,确保农药和化肥施用“零增长”,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022年5月南通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组建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粮食集团,进一步优化粮食储备经营和监管体制,粮食安全根基得到进一步夯实。
严把食品安全“第一关”,我市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管控。生产环节,加大生产企业风险防控力度,重点防控“两超一非”、微生物超标、食品标签标识等问题。经营环节,持续开展流通环节专项治理,督促食品销售连锁企业总部、批发市场等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创成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8条、“示范店”563家。
以创建为统领,全市上下不断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在全市132家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处置食源性疾病事件数量逐年下降。2022年2月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以来,累计检查企业10.95万家次、立案查处3144件。
食品安全是不容任何人挑战的“红线”“底线”。我市持续推进食品安全领域“行刑衔接”,开展“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专项行动,加大违法严惩力度,食品类案件惩处绩效位于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全市侦办食品犯罪案件51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04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83人,公诉124人。
以智取胜,为监管插上科技之翼
走进市区的城山路菜市场,宽敞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更引人注目的是市场大厅里配置的智慧大屏,上面汇集了快检信息、追溯查询等内容,消费者使用支付后的小票在大屏上扫码,就可以查询到购买物品的详细信息,全方位了解食材的“前世今生”。“扫一扫就知道菜从哪儿来的,是不是合格,买起来更放心,有了科技加持,老百姓手里的‘菜篮子’越拎越稳。”市民陆女士说。
“智慧大脑”进市场,不仅刷新了消费者的买菜体验,也让食品安全情况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为食品安全监管插上“智慧”的翅膀。近年来,我市以科技赋能,积极探索智慧化监管,改进管理水平,提升监管效率。
饭店后厨情况怎么样?孩子在学校食堂吃得放心吗?为了让市民端上“放心碗”,我市打造食品安全远程智慧监控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集可视化数据中心、现场扫码展示、微信小程序展示于一体的“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全市1018家餐饮、1188家学校食堂、306家养老机构食堂,实现对后厨的在线监管。
随机走进万象城五楼餐饮街区的一家餐厅,用手机扫描“门贴”“桌角贴”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查看监控摄像头下的粗加工区、烹饪区、专用操作区、餐饮具清洗消毒区等4个功能分区,食品在后厨的加工过程一目了然。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系统随时监督后厨操作过程,实现移动监管留痕、随机整改复查,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效能。
完善“智慧食安”信息平台,优化日常监管APP,开展外卖平台数据对接,拓宽全市电子溯源系统覆盖面……智慧监管、科学监管新模式,正让市民消费更明白、用餐更安心。
提质强企,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主线,全市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质量标杆,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通的传统美食品类繁多,其中不少都产自食品小作坊。作坊虽小,却事关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市持续开展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提档升级工程,推动小作坊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规范和不断提升,在防控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不断放大传统产业特色,提升产品附加值。
位于通州区的石渚茶食坊是一家生产窨糕的小作坊。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帮助作坊业主重新规划车间布局、理顺生产流程,强化知识培训。软硬件同步提升后,该作坊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目前,全市建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1处,培育市级示范小作坊140家、“江海名坊”30家,创成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81家。
小作坊提档升级,食品生产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食品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激励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13家食品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5家获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鼓励企业实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防护计划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规范。全市167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等体系认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集聚。全市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金太阳、金洲等一批本地企业乘势而上,丘比、正大、凯爱瑞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应声落户,安惠、励成等特殊食品生产企业蓬勃发展。
全民参与,人人都是食安监督员
创建为民,共治共享。我市始终把共治、共管、共享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积极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共治格局。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立足于强化企业自律,我市在全国首创食品安全总监制度,推动全市161家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实现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全覆盖。编制教材、举办培训、开展技术帮扶……多措并举指导企业培养食品安全总监1064人,抓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牛鼻子”,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与水平。
“舌尖上的安全”怎么样?人人都是监督员。我市探索建立以市民满意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社会评价体系,推广“社会监督+配合执法”服务模式,组建“食安监督员”队伍,建成消费维权直通站50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哪家,抽什么品种,市民投票说了算。我市在全省率先采用“抽检分离”工作机制开展“你点我抽他检”活动,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民巡访团及志愿者代表现场参与抽样、封存、登记全过程。“我比较关心火锅底料里添加剂的问题,抽检人员抽样时就增加了这个品种。”全程参与抽检的市民巡访团成员、市食品安全公众监督员保晓冲认为,整个抽检流程既透明又规范。
如今在南通,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已融入百姓寻常生活。我市大力开展食安科普宣传,建成食品安全社区科普宣传站1522个,形成“小通说食安”“食品安全你我同行”“鸿雁食安小分队”等工作品牌。在“共识共鸣共为”的生动实践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日益浓厚。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聚焦高质量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目标,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开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奋笔书写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南通样本”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