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学与思

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特困关爱工作

□汤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做好新时代特困人员关爱照料工作,是一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特困供养对象生活品质的具体业务工作,也是一项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政治任务。

自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后,城市“三无”与农村“五保”统称为特困供养人员,特困供养工作发展迈入了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阶段。相较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认定较为简单,人员状况相对稳定。目前,从上到下关于特困供养人员的规范管理文件整体上较为原则化,既为基层创新实践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为基层具体操作工作,尤其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

“十三五”期间,我们以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为重点,稳步推进特困供养标准提升,目前保障标准已全部达到当地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根据2022年的特困供养标准调整方式,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分类分档确定。截至2022年底,全市城市特困513人,集中供养率为76.27%;农村特困19944人,集中供养率仅为27.58%;城乡集中供养率28.85%,其中城乡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为55.92%。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与时俱进做好特困人员关爱照料工作,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革故鼎新,求真务实,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制度创新,探索特困资格认定新标准

对特困人员的财产认定标准、财产处理路径等方面研究出台新规定,厘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及其关系人的利益关系。对特困人员的供养选择方式作合理引导和规范,对于不能真正落实照料人以及照料服务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原则上要由机构集中供养;对于散居在外的特困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有攻击性的精神疾病患者一律由专业机构集中供养。

二、多措并举,提升特困供养机构新能级

通过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照护能力提升以及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转型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敬老院硬件设施落后、专业能力水平偏低等问题,对重度失能失智特困人员供养照护机构全面赋能。同时大力推动委托运营、承包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引入经验丰富、优质诚信的社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促进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三、聚焦需求,构建亲情照料服务新体系

推进特困供养服务、资源集成创新,构建特困人员亲情化日常关爱照料服务体系,打造菜单式、无缝对接具有地方特色的关爱照料服务模式,做到“照料服务有体系、生活质量有保证、日常关爱有行动、安全监督有保障、社会各界有关爱”。同时,通过推行“开放日”、试住体验等多种活动,吸引分散供养人员自觉融入集中供养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

四、流程再造,释放综合立体集成新优势

加强供养政策衔接、资源统筹、信息共享,推动特困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集成、综合、统一的模式转变。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多元参与+特困救助”等新程序,切实增强救助资源的整体协同。积极发挥医疗、住房、教育等各类专项救助制度配套支撑作用,培育全领域、全周期、全要素综合立体救助新模式。

五、强化终端,打造开放多元智能新格局

注重要素资源落地,着力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关爱照料工作平台化、信息化、社会化。通过“五社联动”,在特困供养领域放大志愿服务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民政,把“保基础、送问候、买服务”的总体设计和“出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需求有供应、在家有服务、救急有响应”的总体目标有机链接、高效落地,促进救助更加精准、照料更加温馨。

(作者系南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3-02-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6635.html 1 3 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特困关爱工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