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里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吸引各地客商的目光;晚上8点,移动互联网上,属于南通家纺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南通家纺产业集聚区,是目前我国3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之一,也是我市重视版权工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9月,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南通获得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资格。开展示范创建两年多来,全市上下坚持“一盘棋”,务实重行,有效推进版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保护:家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版权保护,就没有南通家纺产业的繁荣。”“版权保护是我们家纺市场发展的生命线。”在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经常能听到经营者这样的感慨。
家纺是南通最具辨识度、最具标志性的传统支柱产业,素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的美誉。2022年,叠石桥和志浩两大家纺市场年产值达2400亿元,在全国床品市场占有率远超半壁江山。
南通家纺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花型设计,而花型又极容易被仿冒。为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1998年在通州志浩市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基层版权管理办公室,标志着家纺市场版权保护正式拉开帷幕; (下转A5版)
(上接A1版)2008年,南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设在市场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快速审理机制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2013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立中国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2019年,南通涌现出“稿定了”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产业的应用作出探索。
“有了版权保护的强力支撑,企业做设计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目前,从版权创造、运用到保护、管理、服务,南通家纺产业的良性闭环已然形成:严格的版权保护和积极的产学研一体化构建,使家纺设计成为南通家纺独有的服务全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细分行业——全国70%以上家纺企业的画稿设计来自南通,年画稿需求量过亿件;设计力量的强大支撑,又让南通家纺继续升级,踏上了由家用向时尚转型的新征程。
转化运用:助推家纺产业走向繁荣
在去年第三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上,南通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优秀案例示范点参加专业展,华艺服饰、海安鑫缘数码科技、南通本蓝、南通一庄、凯盛家纺、凯利绣品6家特色家纺企业组成“南通版权军团”精彩亮相。
版权产业是国家文化实力、综合国力的体现,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版权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
2021年,中国床品流行趋势研发基地正式落户南通,国际性的“张謇杯”中国家用纺织品产品设计大赛、全国性的中国(川姜)家纺画稿交易会全部落户南通,成功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2000多家家纺品牌企业、设计公司、专业机构参会,展出画稿40余万幅,成交约5万幅,推进产业创意设计和保护工作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版权成果的转化运用。
去年,为期11天的2022中国南通国际家纺(春夏)交易会,除了线下对接外,还推出各种线上交易活动,线上线下共产生交易额约50.7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份成绩单颇为亮眼。
“随着版权市场的完善发展,南通切实享受到了版权结出的果实。”目前,家纺园区集聚了金太阳、嘉宇斯、东帝兴、豪申等以面料研发设计为主业的龙头企业,以及350多家外贸进出口企业;拥有各类家纺研发设计机构200多家,线上工作室5500多个,研发设计师超万名;拥有年超12万件的设计作品和年超万件的家纺新品,平均每小时能生产15件新品;每年画稿版权交易额达10亿元,推动家纺产业年产值从2010年的5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00亿元。
广泛宣传:不断强化全社会版权意识
走进以“南通经验 世界共享”为主题的南通版权展示馆,南通版权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重要成果等一一呈现于眼前。作为省内唯一、国内鲜有的版权保护展示馆,南通版权馆于2021年8月建成,是我市开展版权宣传的靓丽名片。版权保护需要全社会支持。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版权宣传,让版权保护与利用意识入脑入心,让社会大众成为版权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结合新修订的《著作权法》颁布实施,在市区主干道张贴版权公益宣传广告。在省版权局组织的版权知识竞赛中,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全市参加竞赛人数达200万余人,参赛人数占全省43%,列全省第一。以打击侵权盗版为题材,制作《熊先生的熊生之路》《你好,如小朗》等动漫片,依托教育平台组织集体观看,观看学生70多万人次。
将版权宣传与“八五”普法、“扫黄打非”、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相融合,我市统筹各类宣传阵地,组织开展版权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网络“五进”活动。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法宣办组织全市党政机关公务人员著作权普法考试,参与人员4万多人。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版权宣传周活动契机,面向社会开展著作权法有奖竞赛,参赛人员15万多人次。推进版权宣传进课堂,将美术教学与版权创造结合起来,付费购买学生创作的优秀版权,制成文创产品发放给学生、家长。充分发挥“扫黄打非”进基层宣传阵地作用,将版权宣传覆盖到全市1900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让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版权、重视版权、创造版权、保护版权和运用版权,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创新文化氛围。
本报记者 卢兆欣
本报见习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