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南通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引领造就了名扬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

“莫文隋”:南通的雷锋

莫文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其原型是以“莫文隋”(不要问我是谁)名义给贫困大学生汇款资助的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莫文隋”是江海大地涌现出来的扶危济困不留名的群体代表。1997年3月5日,南通市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

莫文隋,“莫问谁”的谐音,正如当年寻找“莫文隋”活动中创作的歌曲《莫问我是谁》唱的那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莫文隋,意在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事、做善事,莫问我是谁。

1995年3月下旬起,南通工学院两位贫困学生先后收到署名“莫文隋”的陌生人的资助,这两位学生为了寻找帮助自己的好心人,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到处打听,却没有着落。于是,他们向媒体求助。

当年10月,南通电视台、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发动广大市民帮助寻找,却依然找不到“莫文隋”的真人。而“莫文隋”却不断地变换着名字,以不存在的通讯地址,继续着他的无偿资助。

1995年11月,受资助的一位学生石洪英收到“莫文隋”最后一封来信,信中写道:“石洪英同学,资助你的方式必须改变,不然我会暴露。今筹集捌佰元存入市建行文峰储蓄所。你每月自行提取100元作为生活补助费,直到你毕业。希你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今后我不再和你联系。”

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寻找“莫文隋”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像雷锋一样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如:资助困难学生的“卫英才”和“叶中恭”(一中共)等,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他们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普通群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了好事始终不愿留名。

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莫文隋”出现开始,不到3年的时间里,3家单位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有100多笔。

南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吸引全省和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扬子晚报》全文刊登了《追踪“莫文隋”》,并开辟了“与‘莫文隋’同行”专栏,连续开展了18天的讨论,共发表读者来稿53篇。1996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南通“莫文隋”的事迹。1997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并配发了评论《可贵的实践》。经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后,“莫文隋”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并引发群起效仿。

“莫文隋”究竟是谁?多年来这个疑问萦绕在南通人的心头。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因担任火炬手进入公众视线,他的名字才被大家知晓——汤淳渊。谜团由此渐渐解开,他就是人们一直在找的“莫文隋”。

其实,1995年11月,媒体就通过各种线索找到了时任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但是他拒绝公开真实身份和姓名。201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吐露心声:“我做的这些事情,都不大,我认为人人都能做,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知道情况,你有能力帮助他,你就可以帮助他。”

后来,住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汤淳渊,每个月仍然坚持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说:“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2019年7月12日,汤淳渊离世,享年83岁。

虽然“莫文隋”汤淳渊已离开多年,但“莫文隋”式的群体还在南通不断壮大: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到现在已延续25届,由“莫文隋”所引发成立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组织,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251万人,越来越多的爱心组织、公益活动以“莫文隋”命名……

·王莉·

2023-03-10 南通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引领造就了名扬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7798.html 1 3 “莫文隋”:南通的雷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