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第一条。
作为经济大省、消费大省的江苏,该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完整高效内需体系,持续释放现代化建设巨大潜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支撑。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万亿元,同比增长0.1%。今年以来,虽然消费市场已呈现较明显的回暖势头,但同时也受到居民消费意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
如何更好扩大消费?加快推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成为会场内外的共识。
“经历了三年疫情,旅游业扩大内需的愿望更加急切。如今旅游市场已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对旅游目的地和文旅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研发都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说, 当下,旅游业要用“微雕”思维,精细运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通过迭代升级产品、优化体验形式、提升服务品质、创新场景营造等方式,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和游客高品质、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要为扩大内需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我们将通过与消费者体验共建,打造消费新场景。”省家用电器协会会长、京东五星电器董事长潘一清说,比如推出线下门店打造衣物护理节,通过免费提供羽绒服、羊绒大衣的干洗服务促进消费者对干衣机的了解;针对换季衣橱收纳需求和冰箱收纳,邀请专业整理收纳师到店组织沙龙,丰富顾客的消费体验。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市长万闻华举了一组数据——2022年,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收入比1.92∶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得益于泰州坚持兜底和增收并重,在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我们将紧扣富民增收这一核心,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稳步提高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基础上,突出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产、务工和经商等现代发展技能,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万闻华说。
居民增收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华认为,首先要在农村建立产业平台,让农民充分就业,拥有固定收入;其次是要积极引进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以投资运营方式盘活村级自然、民俗资源,培育新产业新消费,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善村民就业增收,“白塔村通过置换闲置宅基地、盘活低效能建设用地、整合农民承包地等方式,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7.6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致富平台,让老百姓一起参与进来、共同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基,经济能否真正实现复苏回暖,关键指标就在于能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认为,当前我国居民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更加完善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分配机制更加合理有序,切实提高就业的“含金量”,“就业充分,收入稳定,人民群众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期才会更加坚定,才能真正释放内需消费潜力,促进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投资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它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面向需求变化和供给革命,应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省政府参事李侃桢表示,可扩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强制造业投资用地、用海和用能等要素保障,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民生和社会领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设施、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在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陈启斐看来,靠投资拉动内需,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交通、物流、民生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比如,统筹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支撑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和商贸物流设施网络;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推动食品产销供的冷链全覆盖。
眼下,我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仍需要大量投资,陈启斐建议,应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来,放宽投资门槛,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据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