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时 评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有志青年

□李彤

今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入选十大热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发展高度重视,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或是创业。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高级乡村技艺师孙春梅,正是这支回乡队伍中的“先行军”。十多年,孙春梅和丈夫放弃南京的稳定工作,来到通州区东社镇,创办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养鸡、开设网店、发展现代农业观光项目……这样有担当、有才干、热爱农村的青年人,正是广袤乡村大地上亟需的“造血”力量。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重点在青年。特别是从田间地头走出去、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一定工作经历的青年群体,他们热爱农村,怀揣桑梓情怀,为农村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风尚、新技术,为广袤田野注入更多的希望与动能。正是有了一大批这样的有为青年,广大乡村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

吸引青年“回流”,光靠情怀是不够的,需要来一场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大力改善乡村发展环境、给青年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才是吸引青年“留下”的关键。

实现“双向奔赴”,需要顶层设计更加悉心。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岗位拓展上,可以在原有的驻村帮扶基础上,设计长期、合理、稳定的驻村工作机制以及人员聘用办法,创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愿落地、长期驻扎、顺利成长的事业沃土,打造充满活力的驻村工作队伍;引才奖补上,为自愿到乡村一线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设立一次性补贴和一定年限的岗位补贴等,多措并举为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融入乡村提供坚实保障。

实现“双向奔赴”,需要环境营造更具引力。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文化创造力最为充沛的群体。新技术、新理念的注入,为乡村带来的可能是一条路的改变、一座学校的改变,甚至一个产业的改变。当配套政策落地、梦想平台搭好,人才“轻装上阵”难免会遇到基层经验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等情况。建立健全让青年们有“用武之地”的培养使用体系,结合具体服务领域、岗位特点,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帮助克服“本领恐慌”;通过给平台、压担子、传帮带等举措,为青年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真正从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用新思想引领乡村振兴实践,乡村发展才有望规避重走“老套路”。

实现“双向奔赴”,需要拴心留人更有底气。乡村振兴因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而焕发活力。期盼着这样的青春之美在基层大地澎湃涌动得以持续。“打铁还需自身硬”,乡村同样需要借助东风,全面挖掘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依托现有资源做强自身,招引运营团队,注入非遗研学、慢生活体验、网红打卡点等多元业态。孙春梅代表在撰写建议时也提出,要把农民当成一个“职业”去塑造,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广袤乡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生态搭建舞台,以青年吸引青年,通过特色产业的带动,帮助乡村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从而提升青年人的职业归属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实现群贤毕至的喜人之势不再是梦,乡村热土将留下更多青春奋斗的足迹。乡村振兴有青春作为底色,通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定会硕果累累、生机焕发。

2023-03-1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8159.html 1 3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有志青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