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广玉兰

我爱南通话(六)

□陶国良

“稳”和“稝”

南通各地农村在扬晒稻麦时除去的轻浮物,有的人写作“问子”,也有的人写作“吻子”。其实,这些稻麦籽实以外的秕稃物就是“稳子”。“稳”的左边为禾旁,说明其与农作物有关系。“稳”的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是“蹂谷聚”,即为稻麦籽粒外边带芒的颖壳。民国期间《续修盐城县志》记载,“稻秕稃聚者谓之‘稳’”。今南通农村栽培的稻麦品种中,麦子的芒壳长于水稻的颖壳。

与农作物相关的还有一个“稝”字。《康熙字典》稝,蒲庚切,音彭,禾密也。南通方言读若“猛”,与“稀”相对,形容作物植株长得很密,例如“佫块菜秧下得好稝啊”“麦子过稝不会有好收成哩”等。目前我市农作物栽培提倡“小群体,壮个体”,这就是为改变落种过密导致低产的有效途径。

何为“翘辫子”

“翘辫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人死亡”(含讥笑或诙谐意)。例如:袁世凯做皇帝没几天就翘辫子了。南通话口语中也有使用翘辫子的詈词。

那么,死去的人为什么叫其为“翘辫子”呢?清代以前,汉族男性成年后习惯于将头发绾髻置于后脑。满族男性成年后则把前颅的头发剃掉,将后脑的头发编成辫子拖在身后。清代统治中国后在全国颁布剃发令,强行汉族男子也要剃发打辫子。辛亥革命前,男人们都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

清代在处决死刑犯时,不是用子弹而是用大刀。由于犯人有长辫子不能一刀拿下,于是就把犯人的辫子高高地吊起来,或束在刑标上,这样刽子手一刀下去就能把犯人送到地狱。

翘辫子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用翘辫子来骂人,显然是一种不文明不友好的陋习。

2023-03-1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8672.html 1 3 我爱南通话(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