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活化”古宅,传承创新中焕发精彩

□刘曦

经过崇川区文旅局等部门的不懈努力,近日,备受关注的“张氏住宅”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启动保护性修缮。(3月27日《南通日报》)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古宅是文化的馈赠。古宅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文化的参与者,浓缩了一个家族乃至一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沉淀着一座城市以及前人奋斗耕耘的记忆。古宅丰富多彩的雕梁画栋,代表着宅主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深刻映射了南通传统城市生活和历史文化环境,是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宅保护修缮是个手艺活儿,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有各自的“道道”,须得仔细观察、反复打磨,非有耐心静气者不能习得,非真心热爱者不能坚持。政府在古宅保护中应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发挥组织者、领导者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古宅确权和等级认定制度、流转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同时进一步科学编制规划,加强与科研单位、古建筑专家之间的沟通,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宅保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和民间力量多元参与的强大合力。当地群众的自主保护修缮也是延续古宅生命力的重要力量,要尊重公众对古宅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孵化对挖掘古宅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浓厚兴趣的社会组织,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古宅保护。

眼下,一些新业态正注入,也为我市的古宅保护工作提供了新路径。一方面,要对古宅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同时,也可对部分有条件的古民居进行改良,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保存乡土特色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把古宅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等相结合,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找出适合本土的开发模式。让房屋形态尽可能保持原先的样子,改变里面的业态,如做成咖啡馆、茶馆、民宿等。但什么样的业态适合入驻古宅,让古宅焕发活力,这条道路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以引导,更好地守住古宅的“筋、骨、肉”。

保护古宅,不仅要保留其“躯体”,更要延续其“灵魂”。古宅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传承到创新,活化到新生,一次次创新之举,我们能触摸岁月的掌纹,更能寻找到与当下的交融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修旧如故的古宅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2023-03-2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1054.html 1 3 “活化”古宅,传承创新中焕发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