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吸引不少人的关注。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项赛事为广大文物工作者搭建起了展示技能、互学互鉴的广阔平台。经过激烈角逐,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等6个竞赛项目,共产生一等奖10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2名。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一场技能大赛,不仅有助于激发广大文物工作者学习技能、提升技能,同时对于推动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交流和人才进步,促进文物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简单来说,每一场比赛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对此,应当制定赛事活动大数据采集利用规则,合规使用比赛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助力技术改进升级,挖掘数据背后的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技术成果更好地转化应用。
——光明日报《一场技能大赛带动的不只是技艺升级》
据3月2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纵容用户给活人乱建网墓,将网络祭祀变成网络暴力;有的对战犯、反面角色等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一些祭祀平台开始设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就越高,同时设计了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祭奠跑偏变味。网络祭祀是好经,却被祭祀平台这个“歪嘴和尚”念歪了。让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发力,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为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为划清“红线”“底线”,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建立公益性网络祭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互联网+祭扫”是厚养薄葬、文明低碳拜祭的清明新风,这股新风绝不能被糟粕污染。
——工人日报《别让“香火排行榜”污染网络祭祀新风》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凭着“烤炉+小饼+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淄博烧烤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爆火,特别是在周末,各大平台上出现了“组团到淄博撸串”“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等相关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淄博,一个大概很难在旅行目的地上出现的城市,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火了。淄博烧烤好像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短视频+美食”的裂变传播,一个并不起眼的符号——烧烤,却比重金打造的度假村还有吸引力。这像是对传统旅游的“反叛”,人们旅游只为了一顿微小的满足,并不在乎旅游行程的丰满。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人们旅游心态的改变,变得更加从容、随性。旅游不再是一件郑重、严肃的“大事”——没有多复杂的筹划、准备,不过是一顿轻松的烧烤,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可能就来自于一段视频、一场网络热度、一场潜在的心态变化,地方政府应当对此保持充分的敏感,发展思路能跟上互联网的节奏,为城市拓展更多的机会。
——新京报《为淄博烧烤“说走就走”,这样的旅游“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