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虎”相争,比的是项目建设、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绿色发展,锤炼的是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的是火一样的奋斗激情……观察“南通七虎”拼经济时“谁都不服输”的竞发精神,上溯源头,离不开江海交汇滋养的文化品格。
2023年2月底,来自欧洲塞尔维亚的一支政府友好代表团访问了海门区,商讨产业、医疗等领域合作。牵线这次访问的塞尔维亚南通商会会长,是从海门区三星镇林西村走出国门打拼的村民秦金生。
3月下旬,记者联系上回到塞尔维亚经商的秦金生。他记得1998年首出国门,只带了一个行李箱。靠在当地练摊、赶集打拼一年后,他连同所有家底和亲朋好友的资助从国内进口了一个货柜的家纺产品,不成想因为国际冲突导致货损超五成。带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信念,他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目前林西村的户籍人口3500多人,其中600多人先后在海外经商、生活,有当地“跨国经营第一村”“江苏首个华侨村”之誉。“去别人不去的地方,才能赚别人不赚的钱”的朴素信念,是支撑村民们闯荡天涯的动力。
江潮带来奔腾的力量,大海激荡开放的气度。地处长江、黄海交汇之处的南通人民,喜欢把脚下的位置比作江海大地。闯荡世界的林西村村民,正是江海儿女敢闯敢干、奋发图强的缩影之一。
南通七个县(市、区)竞相发展,如同奋勇争先、斗志昂扬的七只“小老虎”,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值得观察的区域经济现象,被称为“南通七虎”。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观察七个板块拼经济时谁都不服输的竞发精神,上溯源头,离不开江海交汇滋养的文化品格。
一
行走南通各地,街头的雕塑或者造型总是让人心动。在如东县城掘港街道的影剧院前,立着一座体形彪悍,正埋头奋蹄,全身力气扑向前的海子牛青铜雕塑。曾经在泞滑的滩涂上为渔民接港驮鲜,在围垦耕地时为农民驮泥的海子牛,是南黄海之滨特有的水牛品种,如今成为如东人奋勇前行的象征。
启东,这个每天迎来江苏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出高速入城区不久,可在路边看到造型:一个运动员脚尖蹬起,全身前倾,一手头前高高扬起,一手背后大幅甩开……你能感觉到他正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奔跑。侧面大书“奋进现代化、跑赢新征程”十个字。“我们要全力向前跑。”“我们在拼命奔跑!”这是记者在南通各地走访不时听到的话语。“跑”是启东的姿态,也是记者在南通经常感受到的节奏。
这一座座雕塑和造型,散发着敢闯的气质,洋溢着创业激情。
今天的南通呈现于世人的是富饶的田野、美丽的河流、丰厚的物产,其形成的来源却不是大自然凭空赠送,而是经历过精卫填海般的改造过程。
这块古称通州,陆域面积如今超过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并不遥远的历史上,曾次第是汪洋江海的一部分。当长江和黄海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一块块滩涂、沙洲后,一代一代的移民从长江南岸等多个方向汇聚过来,在荒芜之地围垦造田,建立家园。他们不但要承受移民的艰苦,付出白手起家、垦殖建设的奋斗,还要不时经历家园被江水海浪吞噬的危险。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翻阅南通各县(市、区)的县志,不断可见先民们与苦难斗争的历史记录。启东的志书记载,启东的人口大多是随着“各沙洲形成,由外人迁徙而来垦殖定居”。从长江以南越江北上,于长江南岸垦殖沙洲的人,在南通历史中被称为“沙地人”,如今他们的语言在南通被称为“沙地话”。海门市志记载,海门人口在明清历史上有大的变动,主要是随土地开垦和生产发展等而增加,受风潮影响、土地塌陷、连年战乱而减少,多则90余万人,少则数千人——这样大幅度的人口波动,在其他地方罕见。
2016年,南通以人大决议的形式,将张謇领衔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投产日设立为“南通企业家日”,每年向一名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这是激发“通商群体”创业的特殊荣誉。张謇以状元书生办实业,下定了“舍身喂虎”的决心。历经5年周折大生纱厂终于出纱,他总结为“千磨百折,忍侮蒙饥,首末五载,幸未终溃”。到1909年,张謇在海边披荆斩棘垦殖农场获得初步成功,他对此慨叹,“缕缕心血,贯以十年”,方有此“沧海之田”。
建设家园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标准也在不断升级。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如皋百万人民“立大志、吃大苦”,将数十万亩高低不均的高沙土经过多轮改造形成生生不息的良田。2022年,南通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7万亩,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5%。正是将艰难自然环境改造为生存家园的过程中,接续奋斗的南通人血脉里生长出咬牙苦干,不向困难屈服的基因;正是深知江海成陆之不易,先辈拓疆之牺牲,南通人的性格里多了以敢闯为荣、决不服输的传承。
二
启东市吕四港镇的农民们,可以让人侧面感受到南通人的敢闯。2022年11月,记者来到海边不远的吕四港镇,在一栋栋厂房里看到了正在生产线上的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如果随机打开一位中国装修工人的工具箱,大概率会在其中找到与启东有关的电动工具。这里是生产企业密集的“中国电动工具之乡”,年产销电动工具超500亿元,占全国销售总量的60%以上,4万多启东人从事电动工具销售工作,足迹遍布全国。
由于地处沿海,土地是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摆脱贫穷的困境,以陶汉忠、张卫兵、陈俊歧为代表的农民走出家门,开始从事修锁配钥匙等小五金维修。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接触到电钻、磨光机的维修,凭着一股钻研劲,反复拆装工具,掌握了电动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制造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逐渐演绎出“一把钥匙打开产业之门”的传奇。在当地陈列馆里,记者看到1974年发黄的客户评价记录本,上面记录着全国多地对上门维修的启东社队企业好评:“服务到位、修旧变新、态度诚恳”“你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泥腿子”们的创造使吕四港镇成为全国电动工具产业的“单打冠军”。“电动工具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可以达到90%。”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新平告诉记者,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东成电动工具在2021年成为启东首家应税销售突破百亿元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当年完成应税销售102亿元,同比增长36.95%,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首位。
在南通,启东的电动工具还是局限于一隅的产业,全市还有两个覆盖广、体量大的传统产业名片。一个是“家纺之都”。位于海门三星镇和通州川姜镇之间的叠石桥家纺产业基地,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40多年前这里还只有三排遮风挡雨的竹棚,如今商贸楼宇、政务中心和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从最初东躲西藏的地摊集市到现在经营商铺过万,叠石桥已经发展成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家纺产业集群,2022年市场交易额达1400亿元。随着叠石桥家纺走向世界,在海外从事家纺贸易的侨胞超过3000人。
紧邻叠石桥的海门区林西村村民,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背着床单、枕套走向世界。当初的他们不懂外语、只凭一台计算器讨价还价,如今已将生意做到欧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并牵头组建多个南通海外商会。“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南通现有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0万侨商,成为南通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了解南通的窗口。
另一个产业名片是“建筑铁军”。每天吃饭用3小时,睡觉花5小时,工作干16小时……主要始自1978年北上建设大庆油田的上规模组织,南通一群泥腿子工匠靠着“吃三睡五干十六”钢铁意志拼出来的金字招牌,形成了如今一支约200万人遍布全球的建筑队伍。2021年南通建筑业总产值首破万亿,规模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至2022年底,南通“建筑铁军”已斩获了127项鲁班奖,这一尊尊小金人不仅见证了建筑铁军成长的风风雨雨,也默默诉说着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
在推动纺织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上,南通近年船舶海工在江苏全省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期间,南通船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1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4。目前,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激发之势,高技术船舶与高端纺织2个集群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
然而,奋斗的道路,绝不会像长江三角洲冲积的土地一样平坦,也不会像这平原上的运河那么笔直,南通人在创业开拓的闯荡之路上,不免经常遭遇困难和考验。
2022年以来,受某头部房企“暴雷”影响,南通建筑行业遭遇冲击。苏中建设是南通地区受影响严重的企业。危机面前,苏中建设集团股东放弃分红,将2.7亿元分红转为年底民工工资保障金;内部中高管自愿集资借款2亿元给公司,以推进项目的复工复产。一位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带头并发动团队将他们的自有住房抵押贷款9600万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
“只要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让我们喘过这口气,苏中建设一定会重新站起来。”苏中建设的经营者这样坚定倔强地对联系采访的本报记者说。
一年多来,“建筑之乡”海安的建筑企业迎难而上全力自救,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穿越惊涛骇浪,呈现诉讼风险逐步见底、债权债务充分厘清、企业转型有序推进的态势。苏中建设2022年实现施工产值549.6亿元,地方入库税收3.3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承接了市政公用、电力设施、滚装码头等一大批新业态优质项目,并向重力储能、光伏发电等“蓝海市场”深度拓展。2022年12月15日,海安市举行南通市金融业支持海安建筑企业发展暨苏中集团联合授信工作会议,为企业渡过难关再次注入强心剂。
靠近入海口的长江北岸,蓝天白云下,在启东寅阳镇海工船舶工业园内,一艘艘建造中的轮船、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长江北支18.8公里岸线上,蔚为壮观。据启东志书记载,在20世纪70年代,启东渔船维修厂由过去只能生产小木质渔船,变为可生产水泥木质结构渔船,到80年代可以生产钢质渔轮、冷藏收鲜船。如今,这里能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小型液化气船、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获评“国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鲜有人知道,在经历21世纪初全球造船业繁荣,后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石油价格下跌造成船舶海工业掉头下行,这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跌宕起伏的过程。
中集太平洋海工的李毓宁在这个工业园工作了10年,他告诉记者,“10多年来不少企业控股方换了三轮”。启东海工园在辉煌与痛苦中经历三次行业洗牌,每一次都是浴火重生。启东市融媒体中心一位同行告诉记者,她现场见证了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2017年破产重组成功的那一刻,现场不少人为企业绝境逢生抱头痛哭。腾笼换凤后的海工船舶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统计显示,2022年尽管遭受外部不利环境影响,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规上工业产值仍实现245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总部在如东县的中天科技从一家乡镇建材厂起步,如今已拥有80多家子公司,6家海外基地,成为中国500强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基建”砖厂,到今天光纤通信的“新基建”龙头——从田埂上走出的公司创始人薛济萍是第一座“张謇杯”的获得者,今年73岁的他,脸上时常挂着憨厚真诚的笑容,不大的眼睛目光坚毅,斑白的短发似根根钢针竖立。困难面前显担当。2022年中天科技向南通市、如东县慈善事业共计捐款5400万元,中天科技的分配原则从过去的“增收增薪、减收减薪”,优化为“增收增薪、减收不减薪”,2022年一线人员工资同比增幅15%,非一线人员工资同比增幅10%。
四
在闯荡之路上碰到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些南通人展现出令人感动的善意与韧劲。江苏如皋小伙陈伟曾在南京开水果店,2021年4月水果店经营不善关门后,还欠着200多位客户的8万多元充值款。回到家乡后,他每天打三份工14小时连轴转,每月一拿到工资,就赶往200多公里外的南京。他说,“客户充值就是对我的信任。不能让信任白白地消失。”靠着这份执着,2022年初,他还完了最后一笔欠款。
了却了这桩心事,陈伟目前在如皋一家屏幕制造企业找到一份销售工作。他的故事传开后,面对很多热心人的资助,陈伟牵头注册成立了公益基金,开展了赴大凉山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他希望这些善款在如皋市慈善基金会的监管下帮助其他更困难的人。2022年,陈伟把“中国好人”“如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的2万元奖金悉数捐出,这对月薪只有6000元的他来说并不是小数目。“社会给了我太多,希望尽我所能回报社会。”新的一年,陈伟打算在做好公益的同时,继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尽管创业失败了,但“不服输”的他决定这两年好好积累,等时机成熟还会二次创业再出发。
从2020年到2022年,在疫情散发、经济波动面前,南通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放松拼经济,为了战胜困难,他们的“对策”之一,就是激发敢闯的精神力量!如东面向全市企业家设置“海子牛奖”,激励他们脚踏实地、做大做强。海安从本土成长的农工标杆企业以及崛起壮大的物流、建筑产业中挖掘,总结出铁泉、铁锚、铁联、铁军“四铁”精神,号召将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转换为稳中求进的发展胜势。
有受访者认为,如果要用来象征南通人敢闯敢拼的性格特点,那么不仅仅是昂头用劲的海子牛,全身前倾的奔跑者,还可以是那些南通海滨滩涂上的蟛蜞。蟛蜞生存能力极强,打个洞就是“家”,江、海、河都有它的身影。面对大风大浪,蟛蜞或用锋利的步足将自己牢牢固定在沙滩表面,或钻进洞穴,待潮水退去后再爬出来呼吸、觅食,适应能力之强,行走速度之快,令人难忘。南通人具有蟛蜞般吃苦耐劳、适应逆境的精神。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2022年,南通全年新增市场主体约12.3万户,其中企业约3.8万户。
770多万的南通常住人口当中,汇入越来越多敢闯的“新南通人”,耕耘于这片追求“万事好通”营商环境的土地,创造人生华章。2023年2月,位于如皋经开区的一个新材料省重大项目投产——从初次对接到正式投产仅用100天,刷新重特大项目招引、审批、开工的“如皋速度”。企业投资的起因是来自苏南地区的企业负责人朱卫在考察中留下了“如皋让企业敢投”的印象。从海外归来的杜广武,于2015年来到南通市崇川区领衔创办了一家生命科技公司,不懈努力研发的人工血管2022年11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获批上市将打破国际同行对同类型产品的垄断。
江海儿女的接续奋斗,使得2020年南通成功迈入GDP“万亿俱乐部”,人均储蓄存款多年居全省第一;2022年“南通七虎”经济总量全部突破1300亿元,南通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促成南通的长江江面出现“八龙过江”的火热局面,为南通发挥靠上海、邻苏南优势,从而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带来历史性机遇。
今年54岁、酷爱摩托车的郁飞,几年前和一群骑友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途经18个国家,历时两个多月最终到达罗马。他当时在朋友圈发文:“别人的精彩人生,我听过也见过。我不希望许多事只是我心里的一个梦,我要自己一一来过。”
1995年,正是带着这样的梦想,郁飞走出家乡海门林西村开启了逐梦的远行,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拓荒之路,被当地人誉为“叩开南美市场第一人”。如今,他不到30岁的儿子郁帅天也沿着父亲的路闯出国门,接手在智利的酒店及餐饮的经营工作。如今,像郁帅天一样的“闯二代”在林西村有30多人。
在这块经历沧桑巨变,崇尚幸福生活靠自己亲手建设、奋斗的土地上,一个个奋发图强、敢于闯荡的江海儿女,正在书写一篇篇真实的打拼故事,创造一段段鲜活的创业传奇,展示着蕴藏于民间大众生生不息、充沛不竭的创造活力!
(原载于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4月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