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东
据《南通日报》报道,近期,不少市民反映,各类打着“低门槛”旗号的“网络贷款”营销电话不断增多,不仅扰乱了社会生活和金融市场秩序,也严重危害着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今年,南通警方共抓获涉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351名,其中,受害人年龄最小的仅11岁,最大的为84岁。
伴随着自媒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号和App营销发展的趋势愈发扩大,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信息宣传与业务办理的重要阵地,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通过伪冒“正牌”公众号、App来实施诈骗,非法牟利。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不断加大排查打击仿冒App力度,但“李鬼式”App仍层出不穷。治理此类诈骗,须标本兼治,既需监管执法部门重拳出击,将其打回原形;更需公众擦亮眼睛,提升个人金融素养,自觉防范网络金融诈骗。
“李鬼式”App的产销成本低、运营便利,极易形成一条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让其统统下架是必须的。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联合执法,严查“李鬼”,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运营者,更应从重处理。对于应用平台来说,也要守土有责,当好“门神”,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手机屏幕后自然也不应是陷阱。
“李鬼式”App之所以屡禁不绝、频频中招,关键在于它的“用户体验”实在太好。相较之下,正规网络贷款无所不在的“风险提示”,诸如“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承诺保本保收益”等等,此外,还有烦琐的“风险测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凡此种种,让借钱人心生畏惧。
而“李鬼式”App洞悉人性弱点,在利用借钱人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下,诱之以免担保、免抵押、利率低等“逆天福利”,使不少人深陷其中,明知充满风险,也愿冒险一试。
因此,打击“李鬼式”App,对正规银行机构也提出了新要求。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突破传统金融业务办理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更具体验感、更具人性化、更安全的金融服务,营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而消费者则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风险意识与金融素养,才可能对“李鬼式”借款和投资诈骗平台编织的陷阱,增强更多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