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学与思

构建“五位一体”格局 激发劳创融合发展新动能

□袁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断,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蓄水池,立足新时代,将“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融合,有助于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型为一体的新时代劳动者大军,构建激活创新创业创造的高质量人才生态,这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建立同频共振的融合价值维度。“双创”教育赋予人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素养、技能等关键能力。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涵盖劳动思想教育、能力教育与实践教育三个维度,其本身就是“双创”教育的一部分,与“双创”教育的培育目标高度重叠、相辅相成、同向发力。高校在共建两者育人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设计、科学构建,协同实现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到指导创办企业的“进阶式”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构建纵横交错的融合课程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足顶层设计,对两者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进行“量身定制”,形成不可分割的合体,促进构建政策有效衔接、制度依据科学合理、措施精准保障的“呼应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是遵循育人规律,纵向推动全过程贯通融合。打造创新型劳动者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接受普适性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双创+劳动”的技能与素养,推动“双创+劳动”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学段递进、多元融合、共享共建、多维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创新课程形态,横向推动全学科贯通融合。在尊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融合,打造新的课程形态,深化教育内涵,构建“双创+劳动”教育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渗透、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思政“沉浸式”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坚持“双创+劳动”素养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双向深化。

打造输血造血的融合师资队伍。对内形成“造血”机制,以培育、培训为主,选聘和培育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兼具的双师型队伍,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实施理论与实践分类培训。在理论层面,通过系统授课、专家讲座、专题沙龙、知识竞赛等途径,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在实践层面,通过输送教师参与企业挂职实训、参与社会服务、开展学习和调研等途径,探索实践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以往由“半路出家”“知识结构单一”的辅导员、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对外形成“输血”机制,打造一支校外兼职队伍,建立由成功企业家、双创人士、劳动模范、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劳动者贡献智慧和力量。高校通过“内部造血”为主、“外部输血”为辅,积极盘活“一体化”劳创融合师资力量,补齐师资短板。

探索拓展场域的融合实践模式。依托“互联网”,创建线上融合实践平台。灵活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搭建劳创融合的云实践应用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逼真的沉浸式实践环境,更灵活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依托“第二课堂”,搭建线下融合实践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以科创活动为载体,如组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劳动实践与技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工程训练中心、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实践训练与劳动锻炼,全面体验干事业与劳动创造过程,打造融合教育“行走的课堂”。通过构建“贯通式”实践训练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劳动创造力和创业成果。

培育多方协同的融合教育生态。推动学校、政府、企业、家庭等教育场景,构建多维的融合教育社会生态,让学生接受更为系统的劳创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式”育人空间格局和价值追求。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育人角度出发,打造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劳创融合模式,实现劳创教育同构共生,互相渗透。以社会支持为延展。高校充分运用地方资源、社会资源,为劳创融合的顺利开展引入源头活水。一是寻求政府支持和统筹,制定有关激励政策,从资金、人力、法律等方面重点扶持,同时为“双创+劳动”融合创造良好的舆论引导生态。二是与企业联手,除了将教学实践场所延伸到企业场域开展实践活动外,还可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共享、物资共享、信息共享和技术共享,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为“双创+劳动”融合创造更多资源和平台。以家庭教育为补充。注重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习惯、劳动体验,平衡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创造、人格健全等关系,让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真正使受教育者做到“入脑入心”。(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课题,编号为21JDSZ3113,以及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编号为22FYHLX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2023-04-1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2171.html 1 3 构建“五位一体”格局 激发劳创融合发展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