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建国
在如皋市石庄镇东南部,如港路和江平路的南侧,是原新生港老街的墟市,住房并不整齐,大家都以种田为业。但很多年前,它曾是如皋南乡的重镇、苏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农副产品集散的中转基地,商客、人流络绎不绝,市容繁华。当时老百姓都称这个地方是“小上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长江水流湍急,冲击着北岸,大片陆地倒塌,说来奇怪,至烟墩桥就停止了。这个地方的二十几户人家过着耕渔的清平生活,村落西侧有一条无名小河弯弯曲曲向北伸延。在靠东河边上有一个烟墩,用泥土堆积而成,与屋顶差不多高,为防倭寇、海盗烽火而用。如果发现敌情,可在烟墩上鸣锣或明火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所准备。此地故名烟墩桥。
由于长江主航道靠近北岸,烟墩桥成为一个天然港口,可以停靠上海开往武汉的大轮,客流量陡然增加,促使商业繁荣。1919年疏浚龙游河、桑木桥,至烟墩桥出江,又在上游一公里的芦家小圩西头建造了两座套闸,一套闸的命名为新陞闸,另外一个烟墩桥套闸被新生港所代替。新生港名称应运而生。
十九世纪初,长江深洪北移,主航道接近北岸,使新生港形成一个天然港口。当时苏北沿江东边有天生港、芦泾港,西边有八圩港、新港、张黄港连同新生港,共是六港。在六港中,新生港独占鳌头,它的唯一优势是停靠上海至武汉的大轮船,还有沟通江阴、南通、杨舍的小轮船。
当时苏北的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客货运输主要靠水路,因此新生港成为苏北地区的南大门,兴化、盐城、海安、如皋等地的农副产品大部分通过新生港集中周转,船运出售。水路运输的便利,促使新生港生机勃勃。外乡外省的人云集于此地,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大轮船公司设有大达和大通两家,小轮船公司也有几家。大猪行有周甡记、张元记、丁德记、何锦记,小猪行还有十几家。服务行业迅猛发展,配套兴办客栈饭店猛增到三十六家。粮食行、杂货店,京货店(布店)、广货店、医院药铺、理发、浴室比比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赌场,它是上海的地痞混混以国民党34师师长田铁夫作后台办起的,开设在新江大饭店里,不分日夜,热闹非常。
新生港街市上车水马龙。靠东的如新土公路上,是成群结队的小车,从北方运来的是生猪、棉花、大豆、小麦、黄芽菜,向北运输的是布匹、洋纱、豆饼、日用百货。推车的车夫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劳力,儿童和老人也不偷闲,他们组成一个赶牛队,每人牵两条,手执牛鞭。西南方又是一番不同景象,港湾里停泊着近百只大小帆船,桅杆林立。成群的杠棒工人在这里装卸货物,抬的抬,扛的扛,号子声夹杂着猪子的嚎叫声响彻云霄,一天到晚没有一息的平静。船群中,张元记猪行的一号大船,独占魁首,它竖起七根桅杆,大桅杆超过一抱之粗,前后共分十个大舱,载重量达一百二十多吨。这在苏北沿江六港,名列第一,有“盖六港”的美称。
轮船公司是新生港的客运中心,当时人们叫它“洋棚”。洋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人的候船室,另一部分是客人的货栈。大小轮船都定期航班,小轮船可以直接停靠码头,上卸客货;而大轮船就不同,它只能停在外江深水中,距洋棚还有三四百米远。当轮船鸣笛、靠岸的时候,公司里用土广播大声叫开了“上水来了”或是“下水来了”。上水轮船是指武汉开往上海的,由上水而来;下水轮船是上海开往武汉的,由下水而来。当号令发出,小划子便忙碌起来,接送旅客。由于潮汐的影响,大轮船到站时间没有固定,所以洋棚里日夜繁忙,无法统计客流量。不几年,新生港的常住人口就翻了二十倍,由二十几户猛增到三百八十户。
海陆变迁,主航道南移,自1933年之后,大轮船难以停靠,终止航班。小轮船、木帆船依然通畅,1943年,新生港与二案的海坝打筑成功,永安沙和新生港连成一片,新生港的入江口移至头案港。连年战争烟火弥漫,生意人逐渐减少,解放时猪行全部停业,从此新生港也渐渐萧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