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2022年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调查数据显示,91.4%的受访居民认可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满意,比2021年提高0.1个百分点。(4月13日《南通日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头顶蓝天是否常在,脚下绿水是否长流,身边环境是否美丽,群众最有发言权,也最有参与热情。同理,对河湖水质变差、动植物种类减少、违规偷排超排等生态问题,群众眼睛最雪亮、感受也最真切。如今,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群众格外看重的基本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搞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大大增强;反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和经济社会危害,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考验着我们的责任担当。各级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群众常态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多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引导全体市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拥有更高权重,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参与感,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成为市民的“生活风向标”,与领导干部的“为政指挥棒”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让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与公民绿色生活意识、山水林田湖主人翁观念融为一体。
从实践来看,不少创新生态环保制度正是萌芽于基层,众多环保治理良策正是源于群众实践。有时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在群众的监督压力下,几天就能立行立改见成效,而没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很难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许多工作也无法开展。因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更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到基层一线望闻问切,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依靠群众把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在基层。
环境行不行,多问老百姓。我们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要把各界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起来,美丽南通一定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