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潍
据丁邦敬等人的记载,姜辉庭(1867—1935),如皋丁堰人,又名姜煌,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姜烺胞弟,幼年丧父,少年失母,由祖母抚养成人。他自幼聪慧,参加县试,取得佳绩——“五试均冠”,成为秀才。日后参加乡试,屡考屡败,未能中举。他思想开明,热心公益,造福乡梓,积极参与创办丁堰初等小学堂,为家乡修桥补路筹集款项。姜辉庭离世后,书法大家于右任为他题写像赞,称他为“古之君子,造福乡梓”。
姜辉庭为后人还留下一册楹联著述。关于此著书名,大多书文记载为《东皋楹联丛话》。此书印于民国早期,今已罕见。如皋文史老人周思璋先生旧藏一册,转赠予刘聪泉同志。笔者手头也有一册,多年前高价购自浙江。封面所印书名为《东皋楹联、香联丛话》。书名由著者社友胡咏生题写,所谓香联就是有关女性的对联。全书分为七类:故事、名胜、庙祀、寿挽、门庭、杂缀、香奁。1915年冬,栟茶文史学家蔡观明的父亲、清末附生蔡煌为此书作序。有序可阅,蔡煌将散落乡间的对联等国学作品比喻为“沧海遗珠”“荆山美玉”,只是“沉沦不少”“鉴赏尤希”。他的童年好友姜辉庭,作为皋邑名士,有感于清末时局巨变,又恐国粹湮灭,于是留心物色,记述所见文字。至于姜氏为何热衷蒐集楹联,而非诗词,可从他的自序中寻到答案。1916年立秋日,姜辉庭为编书写下序言。序中有言:
况楹帖肇兴于五代,而大备于前清。然向无专刻。夫亦随得随失,若存若亡耳。八闽梁茝邻先生忧之,创为《楹联丛话》……若不稍存概略,将何以备后学师承?名士之经营不易,一字成,几抛残心血。若不探讨源流,更何以为前人掌故?
“梁茝邻先生”正是清季福建籍经学大家梁章钜(1775—1849)。他还是楹联学鼻祖,所著《楹联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引言说明姜辉庭师法梁章钜,编著《东皋楹联、香联丛话》。编著此书的作用,不仅可追根溯源,而且传承后人,发扬国粹。序言末了,姜辉庭卑以自牧,又不失幽默地说道,相比《楹联丛话》,《东皋楹联、香联丛话》真是“小巫见大巫”。尽管未能像《东皋印人传》成为中国印学史上第一部地方性印人传记,不过《东皋楹联、香联丛话》无疑是南通地区第一本地方性楹联专著。
《东皋楹联、香联丛话》录入部分晚清名人的对联,涉及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其余对联皆录自如皋及其周边地区。兹记书中数则对联故事,以飨读者。姜辉庭寓居南沙(栟茶),借助周家祠堂。祠堂大厅屏门处,悬有一副对联:“阴浓相见营边柳,香远如闻溪上莲。”《东皋楹联、香联丛话》记述此联为安徽人程培甫的作品。姜辉庭评介此联:贴切周姓。细细品读,姜氏所言不无道理。上下联皆取自周姓历史名人的典故。上联所述“营边柳”,有关汉朝名将周亚夫。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周亚夫驻军细柳,抵御强敌。汉文帝前来视察,赞其“真将军”。细柳本为地名,但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引申为种柳胜地,白居易就作诗句:“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溪上莲”与“营边柳”相对,典故显然出自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位武将,一位文人,两种植物,彰显美德,周氏的名门风范,跃然联中。
除去文人武将的故事,《东皋楹联、香联丛话》还录有大量美人的对联。其中一副香联是:“问年华三五,愿保重万千。”此联妙为嵌名联。如城有位美女名为李年保,年仅十三岁,皓齿明眸,笑容可掬,人见人爱。爱莲主人撰写此联,于联中嵌入“年保”二字,询问佳人芳龄,又盼她美貌永存。用今日的流行话来说,就是巧用名字,祝福友人青春不老,永远年轻。想必那位少女,听完此联必会欣喜。又有南通州张如乔的女儿张丹凤,正是“洛阳女儿年华”(约十五岁),拥有钱塘苏小小的容貌,又善于唱曲,歌喉清脆。东亭群芳斗艳,丹凤拔得头筹。姜辉庭叹其容貌,撰有对联:“颜如渥丹,腰如约素;轻若幺凤,偏若惊鸿。”姜氏友人八砚居士又作首字嵌名联:“丹桂香浓凉月夜,凤楼春暖午晴初。”昔日,苏轼有感杜甫诗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由此流芳百世。有此两副对联传世,张丹凤也为人所知了。
《东皋楹联、香联丛话》不仅传承国粹,而且丰富地方史料。姜辉庭为保存南通楹联作出的贡献,后人自当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