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南通

教育路提档升级,还原人文历史、赋予教育内涵——

学府长街“有人有文化有精神”

教育路,东至五一路,西至工农路,全长约900米,横亘在崇川区学田街道的学田南苑小区和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后面简称“江苏工院”)之间,去年被纳入崇川“最美回家路”改造。

工程由崇川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牵头,学田街道和江苏工院联合实施。经过近一年的施工,目前改造基本完工。近日,本报记者以沉浸式探访的形式,感受教育路“最美学府长街”的精彩蝶变。

还原道路两侧人文历史

“学田”之名源于宋时,因辖区境内寺庙、学堂较多,由寺庙田产的出租收入作为办学堂的公益资金。清末民初废学田庙办学,原租田改为学田,故名。“学田历来文化氛围浓郁,人文荟萃,为此我们打造了‘文文’和‘甜甜’两个IP形象作为教育路的打卡点。”学田街道城建办主任王永君介绍,“文文”和“甜甜”是以松鼠为原型打造的IP,取自“人文学田”,分别矗立在教育路东西两侧入口。鲜亮的色彩、呆萌的姿势惹人喜爱,俨然成为教育路新地标。

从东侧入口走进教育路,左侧盘踞着百年江苏工院,水杉树荫掩着灰瓦白墙的簇新围墙。“工院前身为纺织学校,此次翻新了工院的围墙,并在围墙上打造了‘纺织之乡’的文化连廊来呈现历史。”江苏工院后勤与基建处处长鲍海忠说。

江苏工院,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先后经历了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纺织企业纺织专科学校、江苏省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等4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次改造中,工院根据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对各个时期的校门做了复刻还原。以老校门作为呈现建校历史的载体,仿佛穿越了时空……

“学校几经更迭,校门、校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也是南通纺织教育的历程。”鲍海忠介绍,除了展示功能,4个老校门日后也将作为学校出入口正常使用。此外,对原南通大学工学院校门也做了还原。“从设计入手,让优秀的历史展露人前,让教育路成为有人、有文化、有精神的道路,成为通城人民的心灵栖息地。”鲍海忠说。

赋予道路更多教育内涵

张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江苏工院的前身——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都由其创办,对于南通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位历史性人物,此次特意通过设置“蟾宫折桂”小品墙,以图文并茂进行了展示。

教育路南侧有一处邮局,1995年3月,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从这里以匿名“莫文隋”汇出了第一笔爱心款给原南通工学院的两名学子,而且月月不断。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莫文隋”。此后,“莫文隋”成了南通精神文明典型的象征。这次改造特意在原邮局前面设置了小品墙,把“莫文隋”原型汤淳渊“以一个人影响一座城”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个张謇、一个莫文隋,他们都是南通近现代发展史上的典型人物,在教育路上设置这样两处小品墙,目的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通城市民向典型学习,持续擦亮南通‘教育之乡’名片和‘全国文明城市’名片。”鲍海忠说。

与南侧的这两处“典型”相呼应,道路北侧,还分别设置了勤学园、悦活园以及文化连廊。王永君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人文渗透,激发大家的学习欲,从而赋予这条道路更多的教育内涵。

整乱补绿道路颜值更高

一棵棵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杉树笔直地挺立着,和煦的阳光透过树缝倾洒下来,地面上满是树叶形状的倒影。沿路的各类小店,经过了统一的改头换面,素雅而整齐。

曾经,教育路南侧有着不少违章搭建的小吃店,北侧的店铺门头也是五花八门。这次改造,南侧的违章搭建全部拆除,变成了工院的历史文化墙和美术馆等;北侧的店铺门头统一改成了白底或者棕黄底的铝材,还特意印制了“梅兰竹菊”镂空图案,让店铺门头也充满了人文味。

改变,存在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

绿化提档升级,杉树下方种上了新的草皮,设置了围栏,以防行人踩踏。每处节点还设置了木质休息长椅。道路最西头,张謇纪念馆、狼山风景区、大生码头、钟楼、文峰塔,五幅南通地标建筑以明信片墙绘的形式精彩亮相。所有的通信杆线入地,空中变得更加清爽干净。

环境美了,秩序不能乱。王永君透露,接下来还计划将道路改成由西向东单向通行,并设置人行道和机动车分离的隔离护栏,进一步规范这里的通行秩序。

“每次回家经过这里,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就连出来散步的次数也变多了。”采访间隙,我们遇到了住在学田南苑的90后居民张敏,她坦言,教育路改造之后,颜值更高,也更有“感觉了”。

本报记者 陈静 见习记者 卢铖卉

2023-04-25 教育路提档升级,还原人文历史、赋予教育内涵——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3322.html 1 3 学府长街“有人有文化有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