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在海门联众实业有限公司演播厅内,刚从无锡出差回来的施雄杰还没来得及休息,便投入到变电站接地线智能管理系统项目发布的预演中。本月中旬,该项目将在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和中国质量协会进行正式发布。
57岁的施雄杰是从基层走出来的“蓝领专家”,在电力系统默默耕耘了30多年,一线班组、生产部门、职能部室都留下过他的奋斗足迹。
时光倒流至1988年,启海地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施雄杰作为一名普通继电保护工全程参与了工程建设,全新的技术和陌生的设备一时间让他不知所措,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硬是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出色完成了公司安排的任务。
上世纪90年代末,海门电网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电网设备技术日新月异,得益于早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新设备、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施雄杰总能触类旁通、灵活自如。在他的带领下,海门境内大小变电所电气安装工程施工速度一次次刷新着纪录。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不管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施雄杰总是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良好工作作风。几乎每个双休日都能见到他加班的身影,哪里的设备存在缺陷、哪里的运行方式薄弱、哪里的停电计划需要优化、哪里的主变负荷过载等等,他了然于胸。
“电力满满”才能保障重大项目跑出加速度。作为项目经理,施雄杰先后担负了疏港铁路、中天钢铁、中俄天然气长江盾构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电力配套攻坚任务。
在2021年初开工的中俄天然气长江盾构项目中,国家管网公司要求在2个月内完成长江隧道盾构机大电源——35千伏输变电工程。面对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施雄杰带领项目部员工,倒排工序、起早摸黑、加班加点,仅仅56天时间,就完成了从方案勘查到施工设计、物资采购和最后的安装投运,为国家能源大通道的长江段盾构机始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攻坚不懈,创新不止。年近花甲的施雄杰,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斗志。去年,施雄杰退居二线,但他拒绝“躺平”,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公司组建了以60多名年轻大学生为主的“科技攻关团队”,施雄杰任组长,积极探索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一年多来,团队攻克了11个电力系统难题。
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劳模、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省五一劳动奖章……从业35年,施雄杰荣誉傍身,面对成绩他总是微微一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这也是对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本报记者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