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通州区金新街道界北村的主干道正在铺沥青。黄国培说,从去年开始,他就想赶在退休前,将村里的路、桥重新修一遍,目前整个工程接近尾声。
黄国培是界北村党总支书记,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0年。从一个人闯到带领一群人闯,一直奔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
界北村户籍人口4000多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中敢闯者就走出国门。目前,村里有160多人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塞尔维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2012年,界北村被江苏省侨办授予“华侨村”,是全省仅有的两个华侨村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侨法宣传角”。
黄国培就是最早一批异国创业者,他回来出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将这一摊子交给了妻儿。
率先探富,不断扩展创业新领域
黄国培高考落榜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都想跳出一亩三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黄国培的妹妹在乡里一家绣品厂加工枕套。他对妹妹说:“你下班后在家里做,做的枕套我拿出去卖。”黄国培胸前挂两个大包,背上背两个大包,从南通港坐船到南京。一次带上100多套,一套能赚个三四元,一个月跑上四五次。这让乡亲们开了眼,原来生意还可以这么做,村里跟着黄国培到外地去销售的人越来越多。黄国培又开始了从长沙到湘潭再到株洲的叫卖生涯。
1982年1月,黄国培家盖了三间大瓦房,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
一个朋友跟黄国培说,听说东北的生意比南方好做。黄国培到了东北,就直接找商场负责人,经营方式也做了改变。他以沈阳为中心,在很多大商场租了柜台,最多的时候租了20多个。黄国培说,他就这样把南通的床上用品,源源不断发往东北,一闯就是14年。
黄国培带着村里一帮年轻人闯出家门,走上富路,村党支部看在眼里,1996年,将黄国培发展为党员。这时,已经有人瞄准国外市场了。恰逢黄国培的销售方式也遇到了瓶颈。他也开始谋划出国闯荡。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1997年11月,以黄国培为首的一行9人,带着几个货柜的货,坐上飞往东欧的国际航班,随后,他们在罗马尼亚扎根。
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黄国培听说南斯拉夫很多东西都买不到,于是单枪匹马去南联盟考察了一个星期,黄国培发现那边人对床上用品有需求。于是让妹妹、妹夫留在罗马尼亚处理业务,自己到南联盟,就是现在的塞尔维亚,成立了公司。
黄国培公司出售的商品主要是毛毯、玩具、家纺产品、布料和日用品。在国内采购后,直接用集装箱发往塞尔维亚。到2000年,黄国培公司的员工增加到10多人,年销售额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
2008年,黄国培又闯到非洲的纳米比亚,做贸易的同时,建起了床上用品加工厂。不久,他又在安哥拉开拓了塑料制品生产业务。
这么多年,黄国培像候鸟一样,不断迁徙,辗转多国,涉足多个经营行业,虽然很辛苦,但他早已习惯了。“只有不断开辟和扩展创业领域,才能使事业有发展后劲。”
带动村民走出国门,投资企业50多家
2003年,镇领导找到黄国培,希望他能带领界北村改变落后面貌。
黄国培服务组织安排,回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刚接手时,村集体负债58万元。黄国培立即和村班子成员着手清理债务,同时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两年后就还清了债务。近10年来,村里每年都有近百万元的集体收入。
作为带头人,黄国培不仅要做好村里的工作,还要引导并帮助更多村民走出国门。
黄国培有个特点,每去一个地方做生意,总会带上村里的年轻人,待他们在自己的团队成熟后,有意愿单飞的就支持他们自己干。在安哥拉的塑料制品厂里,他就一下子安排了几个村里人。
有一个隔壁村的,姓崔,家里条件比较苦。小崔的母亲是黄国培村里的,她说:“2020年,我找到黄书记,让他带我儿子出去,后来到了塞尔维亚搞营销,做床上用品批发,回家机票、吃饭开销等都由黄书记负担,一年下来有10多万元净收入,我不知道怎么感谢黄书记呢。”黄国培说,他介绍出去干事的,一般都签合同,三四年不等,合同期满相当于学徒结束,有能力和意愿的可以自己干。多年来,黄国培培养了好多小老板。
村民李渊源从跟着黄国培学生意起步。目前,在纳米比亚和埃塞俄比亚都办起了企业,把纺织印染业做得风生水起。
目前,界北村村民在国门之外投资的企业有50多家,涉及家纺、建筑、房地产、矿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2016年5月,20组的张玉兵想出国去做生意,黄国培出资2.5万多元,帮他办理签证、购买飞机票等。张玉兵出国6年多了没有回家过,这钱至今也没还给黄国培。黄国培说:“不急。做生意不是轻易能成功的,一个人在外不容易。”
村为侨、侨爱村。海外侨民在村党总支的号召下,纷纷回报家乡、造福桑梓。其中,仅家纺行业就带动村内发展各种纺织品加工点600余个,吸引近千名外地务工人员。
在俄罗斯做床上用品生意的村民葛建秋把剪裁好的布料发放给附近农户加工。最多的时候,葛建秋有20多个加工点。村民张晶晶说:“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个三四万元,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挺好的。”
目前,全村1560户,80%融入家纺产业链,家家住上了小洋楼。
为群众做些事情,比赚钱有价值得多
从扛下党总支书记这副担子起,黄国培便一肩挑起两头。国外生意交给妻子和朋友打理,自己基本上一年出国一两次,花上一两个月处理业务;其他时间就留在国内,忙村里的事务。
为了让在外经商的村民没有后顾之忧,在南通、通州、街道统战部门,以及侨办侨联的关心下,村里建立了警侨联动机制。2020年7月,还成立了警侨驿站,积极为侨界群众提供报警求助、涉外安全防护、办证等各项服务。
村里的黄小泉在安哥拉做生意,去年他儿子高考,需要华侨身份核准,由于疫情不能回国,在黄国培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连线给解决了。
20年来,黄国培把自己交给了村里,投入大部分精力。去年,黄国培刚到国外与妻子团聚,因北沿江高铁经过村里等重大工程需要拆迁,街道就通知他回来做群众工作。黄国培又马不停蹄地回了国,挨家挨户谈话,由于他在群众中威信高,很快大家都签了合同。
民富村强后,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不仅投资90多万元修建了水泥路,架起了路灯,还建设了示范文体广场。黄国培说,目前村里正计划投入30万元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让华侨村变成“花园村”。
在黄国培的倡导下,界北村还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海外侨商纷纷解囊。黄跃权连续四年自掏腰包慰问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他说:“界北村在一点点变美的路上都离不开侨商的身影,我们也看到了国培书记的付出。我们这些出国经商的人无论走多远,就像候鸟一样,无论飞到天涯海角,总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有人说,当了20年的村党总支书记,黄国培少赚了很多钱。黄国培说,人生在世,哪能只算经济账。能为群众做些事情,要比赚钱有价值得多。
奔波于村子与国外之间,黄国培还担负着将侨商紧紧团聚在一起的重任。2012年,他把在塞尔维亚经商的南通老乡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塞尔维亚南通商会。在中国大使馆支持下,他还与浙江商人一起创立塞尔维亚华商总会、塞尔维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本报记者 赵勇进 黄艳鸣
本报通讯员 严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