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连治 倪防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调查研究的高潮。这是好事。然而笔者最近发现,一些部门到基层一线调研,存在“一窝蜂”现象。一个部门下的几个科室,都有不同的调研课题,都跑到相关的基层领域,就会出现多头调研、重复调研等现象。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的镇、村一天要接待几批来调研的领导及调研组,无形中给基层一线的同志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影响了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点工作和办实事上。因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性。我们到一线去调研,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更不是为了完成调研的任务而调研。如果调研的目的性不明确,即使下去调研,也形成了所谓调研报告,但很可能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起不到解剖麻雀、典型引路的作用。因此,要注重目标明确的重点调研,也要注重在平时就积累调研的素材,掌握基层情况。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此千万不能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过程中再犯形式主义错误。只有真正明确下去调研的目的性,直奔问题而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样的调研报告才有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才能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其次,要把握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党中央为什么提倡“四不两直”式的调研?就是为了防止事先打招呼后,下面有所准备,或做表面“花架子”,或沿线设几个“盆景”,就不能看到或听到、了解到真实情况,也就不能作出真实、准确的分析研判。只有坚持“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发现“庐山真面貌”。
还要强化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以问题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以有效为硬道理。调查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真正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才能提升调查研究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体现在通过调研后,形成的报告能否成为党和政府指导面上工作的决策依据,能否有效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否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能否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和政府根据我们提供的高质量调研报告,研究制定出符合国情民情的政策法规、治国理政,就能从根本上应对、指导和解决随时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起到“参谋部”“智囊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