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通作—中国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展》《编万缕金丝 缀华彩人生——欧洲蕾丝富美生活美学101件特展》《又见新月——徐志摩与卞之琳联展》,阅览美展,与展对话,沉浸人文诗画;香道入门、珠算体验、非遗课堂、奇妙之夜,调动感官,体验加倍,感受文博脉动。
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各文博场馆陆续推出一批优质陈列展览,精心组织开展系列互动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假期文化生活。大家不禁感叹:“博物馆里好看好玩的越来越多,到南通旅游又有了更多选择。”
文博魅力无限,回味依旧。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江海文明的发源地,汇聚各馆之力,绽放文博新光彩,秀出精彩好戏。
据了解,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强调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从1到31,实现“县县有博物馆”目标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要从一个人说起。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他以振兴科教和普及文化为目的,在南通濠河之畔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这里便成为了中国博物馆的摇篮,而由他提倡的,博物馆可以“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的理念也被后人所传承和发扬。
跟随张謇足迹,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加入到建设博物馆事业的队伍中。从198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到上世纪90年代,沈绣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等一批专业博物馆建设完成;从20世纪初,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慈善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号博物馆的落地,再到启东博物馆、海安魏建功纪念馆先后备案成功,南通文博之脉不断注入新血,焕发新生。
截至目前,南通现有备案博物馆31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1座,非国有博物馆10座,不仅实现了“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而且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优势互补,专业和行业博物馆交相辉映,综合和特色博物馆相得益彰。
相融相生,实现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城市人文之窗,博物馆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着文物、民众与社会史。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在无声无息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繁华。游览其中,透过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展示平台,江海文明独有的气质变得格外生动、活灵活现。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时指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嘱托,践行初心使命,南通博物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设置六个基本陈列展、文创产品商店“博苏堂”之外,还注重智慧服务,推出线上虚拟展厅、“智慧导览”项目,增强市民游客的文博观览体验;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创新开展文博活动,举办文创夜集市、非遗展示、文艺展演等活动,开展“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謇爱謇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围绕进一步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南通博物苑整体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推动南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南通建设“文博之乡”工作纳入省级博物馆改革发展规划。全市各博物馆抱团共建“环濠河博物馆群联盟”“南通市博物馆联盟”,通过工作交流合作、藏品互通共享、故事共创传播、活动联办互动、文创开发联销、人才共建联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持续提升“文博之乡”影响力,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内外兼修,博物馆生活美学焕然一新
布上青花,蓝白辉映,蓝印花布的美在于工艺、在于内涵。绽放的牡丹、翘首的凤凰、灵动的仙鹤……各式纹样寄托着前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也是博物馆文创设计的重要源泉。一条“吉庆有余”桌旗、一件“平升三级”摆台、一块“福在眼前”手工体验方巾,皆承载着满满的祝福。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倪沈键表示:“在物质条件日益富足的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强烈。我们也期望用蓝印花布吉祥纹样继续装点美好生活,构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链接。”
当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渐转化为走进博物馆的打卡方式。如何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擦亮“文博之乡”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先后研究出台了《南通市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补助办法》《环濠河博物馆群整体提升实施方案》《南通市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打造张謇文化品牌实施方案》等改革发展政策,并在全省率先推出《关于在环濠河博物馆群国有博物馆中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
随着博物馆的文创热潮的兴起,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成为一种新时尚。把“文化”当作礼物装进口袋,博物馆借助文创产品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走近了大众,赋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譬如,南通博物苑作为江苏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不断用创意点亮博物馆文创IP之美,联合上海博物馆,首度合作开发了数字藏品,特别发行“1905·中国博物馆元年”限量款纪念徽章,知往鉴今,以启未来。这款纪念徽章限量发售1905份,其中1号藏品由上海博物馆收藏,1905号藏品由南通博物苑收藏,其余全部公开限时发售。
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是南通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国字号博物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2021年,经过改造升级后的珠算博物馆既新增了文化厅、互动厅和临展厅,又丰富了文物的展陈形式,通过场景复原、实物操作、多媒体互动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珠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乐趣。张女士从宿迁慕名而来,她说:“参观博物馆,了解珠心算的前世今生,对自己从事的数学教学工作很有启发。来了才发现,这里不仅意味深远,展陈也很精美。设置的互动游戏可以适用到教育教学中,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打造特色文博品牌,今年,南通市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博物馆精品展览、教育示范项目和优秀文博论文评选工作。其中,《大美通作——中国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展》等5个展览获评“2023年南通市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南通博物苑推出的“江海文明探源”一日研学、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推出的以手绘心——巧手绘草帽等13个教育项目获评“2023年南通市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文物建筑展陈设计的成功实践——以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纪念馆为例》等14篇论文获评“2023年南通市文博优秀论文”。
【博物馆里有故事】
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探源六千年前青墩先民生活图景
走进青墩遗址博物馆,探源江海文明,六千年前青墩先民纯粹的生活图景即刻揭开面纱。作为全市唯一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它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璀璨的一章,为传承好展示好地域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撑。
陶器、瓷器、玉器,炭化稻、麋鹿角刻纹,以及长江以北最早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这里的所见所闻,给予观众对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无尽想象,传递着青墩人的智慧与勤劳,代表着一段时期的灿烂文明。其中,馆内展出的带柄穿孔红陶斧属青墩遗址的重要发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藏于南京博物院。此陶斧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非实用工具,被认为是部落首领的信物,为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穿孔技术及榫卯嵌套原理,被誉为“中华第一斧”。
“在我学美术史的过程中,像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器物都是备受关注的对象。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我们的青墩遗址也是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存,而且就在我的脚下,惊喜之外也深感自豪。”95后小黄在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海安,成为海安市青墩遗址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传播家乡历史,她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我遇到过很多为追溯历史印记而来的观众,他们的专注和认可感染了我,也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掘港国清寺遗址:千年古刹遗存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寺若成,国即清。”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史迹点位,并在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依托掘港国清寺遗址,南通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工作被如东县人民政府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南通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经相关部门审批,已完成筹备,进入展厅设计阶段,计划于明年建成开馆。作为遗址成果的重要户外展示区域,掘港国清寺遗址公园日前已正式对外开园。
掘港国清寺遗址公园坐落于如东县城中街道,周围住宅区、现代商业区、历史街区环绕,拓展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共同构成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圈。每到傍晚或是周末,前来闲情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风景悦目、心旷神怡,运用生态化设计,种植、培育、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区域特色植物;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元素等,通过浮雕墙、雕塑、书法碑刻等表现形式,带领大家回溯古代历史文化与社会面貌,从而实现居民与文物和谐共生。
“国清寺遗址印证了千年古镇掘港之名,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遗产点和见证地。市民来到这里,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能够认识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南通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筹建工作负责人康津介绍说,“未来,这里将逐步成为探源如东城市文化之根的首选地,与研学教育、文化活动相结合,打造成为展示如东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海安魏建功纪念馆:再忆“新华字典之父”生平
魏建功纪念馆位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蓉和怡心园,由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江苏海迅集团董事长仲跻和出资筹建,总建筑面积约3385平方米,总投入5000多万元。2021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青砖黛瓦,飞檐翘壁,别具传统风情。纪念馆以“天行健”为主题,分别从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通过翔实的文字、丰富的图片、珍贵的手稿,系统展示了海安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音韵研究、普通话推广、古典文献学科创建、汉字简化等方面的贡献。
我国现代语言学早期开拓者、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奠基人、台湾推广国语的创办人……在魏建功的一生成就中,主持编辑《新华字典》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页。1950年,受叶圣陶之邀,魏建功担任新华辞书社社长,负责主持《新华字典》的编纂工作。为了保证《新华字典》质量,他亲自到全国各地搜集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对语言文字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办法,还多次召集专家研讨如何提高《新华字典》编订质量等问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1957年至今,《新华字典》再版14次,印数超过8亿册,成为人类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之一。魏建功也因此被誉为“新华字典之父”。
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资深文博人,王子健对博物馆依旧充满感情,退休后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坚守在文博事业的一线。他说:“魏建功是从海安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建立纪念馆,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认识魏建功,将治学精神传递下去,从而更好地推动传播海安文化、南通文化。”
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穿越千年领略古城风土人情
在如皋市博物馆三楼展厅,《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赫然在目。走进其中,如皋唐沉船模型、南宋龙泉窑莲瓣碗、明清青花瓷器等遗存陆续呈现。有关一千多年前如皋城的风土人情、文化交融、经济发展便有迹可循。
“在古运盐河沿线周围,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唐宋遗存,出土文物韩瓶、宣和牌等,可以说与如皋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皋市博物馆馆长朱晨东介绍说。
韩瓶,民间传说认为它是抗金名将韩世忠在行军打仗时携带的军用水壶。而通过考古发掘,在如皋徐家桥遗址出土的完整韩瓶达20余件,另外在城区中山钟楼附近发现的一口宋井中,发现完整韩瓶6件,且规格较大,有双耳、四耳等形态。有专家认为:“它多用于装酒,或是装酱料,是早年人们常用的一种生活器物。”
同样在这口宋井内,前后共发现了宣和牌21张。据了解,宣和牌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一位大臣设计并献给宋徽宗赵佶的,因以年号命名,故称宣和牌。全牌共三十二张,牌面点数排列分布依照天上星辰次序数目推编制成次序数目,看起来,与今世的牌九相似。由此,说明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丰富。
来自彼处的故事还有许多,总要目睹一番。该展览从“历代河道变迁”“盐河大事辑要”“盐河名贤纪略”“盐河考古侧记”四个方面,集中展出了运盐河如皋段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江西的吉州窑、景德镇窑、浙江的龙泉窑、福建的建窑等各地名窑瓷器,见证了运盐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杨镇潇 陆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