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唐佳美)6月6日是第9个全国放鱼日。上午,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水波荡漾、鱼儿欢腾,2023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长江南通段张靖皋长江大桥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此举行(见右图)。当天共增殖放流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200尾、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胭脂鱼1万尾和“长江三鲜”之一的暗纹东方鲀10万尾。
“一、二、三,放!”随着一声口令,水箱打开闸门,一条条中华鲟、胭脂鱼、河豚顺着滑道,欢快地奔向“母亲河”的怀抱。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因此也有“长江鱼王”之称。此次放流的中华鲟体长在70—90cm,平均鱼龄为3龄至4龄,为监测它们回归长江后的生长情况,技术专家还对放流中华鲟进行了芯片植入。
长江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下降,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数濒临灭绝。据了解,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物种在长江已连续多年未见自然繁殖,濒危程度日益加剧,增殖放流活动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已连续15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类鱼苗、蟹苗、虾苗近10亿尾。此外,我市积极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2019年底,南通在全省率先实现长江渔船、渔民全部退捕。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制度的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步显现,我市长江段水生生物旗舰物种大幅衰退的趋势正在得到初步遏制。
“长江十年禁渔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四大家鱼等水生生物资源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江豚也频频现身南通,但是濒危物种资源量依旧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淑芳表示,此次活动是我市首次放流中华鲟,旨在进一步补充长江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恢复长江生态系统鱼类多样性,同时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流,营造浓厚的长江水域水生生物生态保护氛围。
当天,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市县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们参加放流活动。长航南通公安如皋派出所民警现场讲解非法捕捞、非法采矿典型案例,宣传长江大保护政策。“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更加了解了长江大保护的意义,今后我会呼吁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保护长江。”如皋中等专业学校志愿者贾彤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