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我市以平台为纽带加速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

集聚创新平台输出高能级发展动能

近日,我市引进的高端创新平台频现新动作: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承担的长三角国创中心揭榜挂帅项目被新闻联播报道,在如皋的中试基地通过验收;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签约一批优质项目;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赋能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这些在近两年里先后落户南通的创新平台正在做什么,未来将为南通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记者走近探访,寻找答案。

加速成果转化,赋能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记总书记嘱托,南通持续做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南通高端纺织集群和南通牵头的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光电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市拥有光电产业相关企业300多家。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等三家平台从落地南通之初,就承载着助推产业升级的使命。

由南通籍中科院院士朱美芳领衔的集萃纤维,在2021年11月创立时就是带着在高校里长期积累的技术成果有备而来。“南通家纺占了全国半壁江山,但家纺行业对新技术的接纳度,以及产品利润率都有待提升。”研究所副所长周家良介绍,该所致力于通过成果转化为企业赋能。

位于南通国际家纺园区的南通帝沙纺织有限公司是集萃纤维最早对接的一家企业。针对企业提出的功能性床品面料开发需求,集萃纤维团队通过后整技术添加香味微胶囊,成功研发出一款自带香味的面料,该面料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不仅是家纺企业,目前,集萃纤维已与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等10家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去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行,中心执行主任徐立新对于发展定位同样明确:“我们解决的不是0-1的问题,而是要开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产品,从1-10,10-100,再到10的N次方。”目前,创新中心已组织两场项目路演,从中筛选出浮式风电、新能源船舶等多个契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项目进行孵化。未来,中心将围绕高端设计与先进建造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研发及国产化应用示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装备研发、船舶海工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示范4个方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南通创新区是南通首个光电领域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方之一,正聚力打造光电产业集聚区。“除了少数龙头企业,我市其他光电企业普遍面临产品低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等发展瓶颈,产业链整体不全、不强。”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冰冰说,长三角光电中心将帮助本地光电企业突破瓶颈,同时,引进孵化光电科技项目,为南通光电产业链强链、拓链、补链、延链提供支撑。未来,还将围绕国家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光电技术创新的需求,打造自主可控的光电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力争建设成为南通以及长三角北翼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配置整合资源,跨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来到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五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基础研发和分析检测基地竣工等待验收,恒温恒湿室、人工气候室、分析仪器室、洁净室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位于如皋港的集萃纤维中试基地一期也通过验收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本月将启动功能性纤维材料试验和样品的小规模生产。

“这些配置是我们科技开发中心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技术’走到‘产品’加速。”周家良介绍,基础研发和分析检测基地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开发、技术标准创新、科技项目孵化等提供便利;中试基地则可以完成小型商业闭环,帮助研发团队迅速评估成本和产品品级,判断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化走向。

创新人才,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集萃纤维是从高校走出来的团队,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现状感受更为深刻。“我们设立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定向培育构建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蓄水池’。”研究所已与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约,为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上个月,该所与东华大学、南通大学两所高校联合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将通过校外导师辅导、学生跟班实习等形式精准培养人才。

更高能级的创新平台,正在跨区域跨领域汇聚起更多创新资源。上个月底,省船舶海工创新中心分别与江苏科技大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协议,并与我市的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有限公司等3家龙头企业分别签约建设联合创新中心。

整合配置资源,加速协同创新。聚焦医用、军工、环保等领域带来的材料变革,集萃纤维正在积极对接信息、电子、医学等学科资源,多学科交叉开展材料研发工作。根据建设方案,长三角光电中心也将打破地区、体系的壁垒,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共建,合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共筑科技创新高地。

面向长三角,助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省船舶海工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中心等三个平台,背靠同一家单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研技术研究院持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目前已与省内多个地方政府共建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成熟的建设运行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助理郜军介绍,江苏省产研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立足南通,面向长三角,省级创新平台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展现出更大作为。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差别化聚酯短纤维“领头羊”,企业在开发高性能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材料的过程中被技术难题困扰多年。今年年初,企业通过长三角国创中心揭榜挂帅平台发布需求,集萃纤维成功揭榜。集萃纤维执行所长纪俊玲说,“德福伦的问题其实是行业的共性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

对于扎根江苏,联动长三角,另外两家平台也已描绘出远景和路线图:省船舶海工创新中心,全力发展我国船舶海工重点产品和核心装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船舶与海工技术和装备研发基地,助推海洋强国建设;长三角光电中心,整合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以应用为牵引加快生态化布局,提升我国光电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以三家省级创新平台为代表,目前,我市与高校院所、国家级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或优秀创新科研团队等合作共建的科研机构已有44家。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男男表示,科技部门将聚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将创新平台打造成为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服务企业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助推长三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

2023-06-15 我市以平台为纽带加速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9445.html 1 3 集聚创新平台输出高能级发展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