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为要素保障注入“续航力”
近年来,海安市从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循环利用、保护治理等方面精准入手,循序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不断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表彰奖励。
规划先行,为未来发展留足“广度”空间
统筹考虑本地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要素,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整体谋划新时期海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目前《海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送审稿已编制完成。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划定耕地保护目标74.0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9.03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29平方公里,划定本次城镇开发边界184.20平方公里,突出“两区”、兼顾重点镇、平衡其他镇,将规划基期内安排建设的项目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前的过渡期内积极向上争取预支空间规模指标,2022年至2023年共获批2100亩,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落实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990余亩。
盘活存量,为资源焕新实现“精度”提升
低效用地腾退和再利用一直是存量盘活中的重点难点,海安在“存量为主”的理念指导下,严格把关项目预审、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推行用地诚信制度、构建企业退出机制,不断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在项目建设考核中的考核权重,持续以“增减平衡”“盘用平衡”倒逼企业、区镇、部门在提质增效上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产业焕新和产能倍增的实现。南莫镇原南通市华海铸造有限公司2017年破产清算后一直处于关停状态,该镇引进奥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对该地块盘活再利用后,项目投资由1亿元增至10亿元,总建筑面积由23888平方米增加至53490平方米,亩均税收近6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提升。2020年至今,海安共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19宗11177亩。今年以来摸排闲置和用而不足地块167宗3822.22亩,同时积极推动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上半年成功上市4宗68.4亩。
从严从紧,为节约集约守牢“深度”阵地
坚持把严格保护耕地作为头等大事,严守耕地红线。2023年以来海安实施完成增减挂钩项目937亩,完成占补平衡项目2660亩。高质量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入库工作,最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667.2亩。高规格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配套设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加大日常执法巡查、监管,积极推进智能实时监管系统,对新增违法用地行为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推进完成自然资源督察、卫片执法检查及各类专项整治工作,联动强化违法用地整改,全程督促、实地督查直至整改到位、图斑销号。
如皋市:
规划师扎根乡土 助力资源节约利用
农村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0%,做好村庄规划助力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如皋以“规划师下乡”为依托,构建了一套“科学、管用、高效”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深化农田土地资源利用模式改革,在雉水皋地上展开了一幕幕生动实践。3月,省人大到如皋长江镇田王村调研,为规划师下乡服务乡村建设工作点赞。
系统谋划,塑优一张整体名片
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各村庄之间地理差异小。在镇村布局规划中,如皋突破村庄维度,立足整体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系统提出县级、镇级、村庄“两级三类”规划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节约利用,以水绿生态为底蕴、以江海风貌为特色、以特色农业为根基,提出“江海绿韵·如意田园”的村庄整体形象定位。在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科学分类引导,要求规划编制单位扎根乡土,了解乡村发展诉求,开展陪伴式规划服务,推动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乡村建设实现美丽蝶变。
驻村陪伴,描绘幅幅生动画卷
长江田王:2021年,江苏南通地区首家挂牌的“规划师下乡工作站”在如皋长江镇田王村正式落地。工作站站长——如皋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规划所所长孙良美和团队每个月都会到村一次,进行现场指导。规划师们根据田王村发展实际,提出“五彩田园、陌上人家”村庄发展总体定位,延续田王村完整的“田”字耕作肌理和村庄布局形态,优化沟、渠、田、路;利用幼苗色彩多样以及季相变化的特征,建设五彩田园,丰富大地景观,带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目前,规划师与田王村深度合作的印迹已经遍布全村,田王村依托系统的村庄规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一跃成为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城顾家庄:顾家庄是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作为如派盆景发源地,依托盆景顾家庄打造了绿植环绕、曲径通幽的特色庭院景观,花木产业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但是村内生产、生活道路混用,拖盆景、苗木只能用农用车进出,生产效率低,环境打造有短板。驻村规划团队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体验中,多方听取村民、乡贤等意见,让规划越来越接地气。在规划建设中规划师将休闲道和生产道有机融合,做成6米的沥青路,每隔一小段便增设一个会车段。这些贴近村民需求、共同缔造的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扮靓了村庄。
江安周庄:江安镇周庄社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诞生地,以规划师下乡为依托,该社区村庄规划紧紧围绕红军小镇定位,根据乡村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等,深挖红色资源,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水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等内容的研究。2022年,周庄社区村庄规划获南通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二等奖。通过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建设,周庄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省最美村庄、省生态村、省“水美乡村”、省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如东县:
落实“四维治理” 用心守护“责任田”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近年来,如东县全面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从四个维度加强治理,全力推进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土地执法先进县或模范县。
坚持综合整治,优化现状空间布局
积极向上争取并实施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项目,被选定为南通市2022年度如东唯一自主改革事项。立足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经验,申报实施洋口镇和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被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列入2023年度全省14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之一。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调整项目区永久基本农田、优化现状耕地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碎片化”、沟渠路“老龄化”、农民住宅“分散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促进耕地更加集中连片和高效利用,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用地,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挖潜修治,激发新增耕地活力
为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立足沿海地区优势,探索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通过生态、工程等综合举措,实现了盐碱地到可耕种水田的转变。目前,第一批次项目已完成验收,新增耕地约2700亩,第二、三批次项目正在实施。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护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盐碱地改良项目的实施为耕地保护提供了生态化路径。
坚持精准防治,构建全民护耕机制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牵引作用,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全民举证研究机制,聚焦网格更新拓员、举证软件使用、举证成果质效三个重点,以变更调查监测图斑和自提图斑为研究样本,开展全民举证试点研究。以党建联盟为载体,搭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线上举证平台”,构建实地核查、联席座谈的“线下会商平台”,组建远程指导、现场处置的“巡回监管平台”,及时传达最新要求,及时反映最新情况,及时解决最新问题,全面增强耕地管护现实成效。
坚持严管共治,夯实耕地保护责任
近年来,如东县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主体、主管、共管”责任体系。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设立“自然资源保障”专项奖,健全县镇村三级联动土地执法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清单管理,在坚持“露头就打、紧盯不放、一查到底”全环节执法基础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将历年违法用地数据信息落图落表,构建多层级、多领域、多指向的土地执法巡查体系。研究出台《如东县村居土地监管考核奖惩办法》《如东县违法用地有奖举报办法》等,用制度夯实全社会共同参与土地执法的协同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启东市: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高质量发展升级
厚植营商“沃土”,才能构筑发展“高地”。近年来,启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拓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持续推动部门信息共享,为营商环境插上数字化“翅膀”,助力高质量发展“蝶变”升级。
强化党建引领,志愿队伍“零距离”
为有效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化党建和不动产登记业务深度融合,成立不动产登记党员先锋服务队,以满意为导向,推行“预约服务”、“上门帮办”、当日取号“延时必办”,面向老年人开设“银发通道”等“零距离”活动,联合公证部门,推出“不动产登记+公证”两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实现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次路”。开展“党员先锋岗”和“红旗窗口”评比活动,设置项目服务专窗和“办不成事”窗口,“兜底式”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疑难杂症”,今年已获赠5面锦旗,实现党建工作与不动产登记业务同频共振、双向融合发展。
加大数智转型,赋能发展“加速度”
今年,启东市依托“南通百通”APP及银行便民服务点,通过电子证照及信息共享,对不动产服务高频事项全程“掌上办”“网上办”,开启了智能化登记模式,实现商品房全程线上申请,税费缴纳线上完成,“零材料、零跑腿”的同时不断刷新登记新速度。过去二手房交易存在抵押的需先结清贷款方可交易,周期长、资金压力大,流程环节多,2022年推出“带押过户”,即可在未还清房贷的情况下完成过户登记,对买卖双方而言既降成本又提效率,截至5月已办理二手房“带押过户”涉及金额近1亿元。为扶助企业盘活资产,破解企业抵押融资难,从2021年起探索实施工业用地按幢分层登记方式,并纳入启东市首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在省自然资源厅营商环境推进会上被作为典型案例。
聚焦民生需求,福祉提升“有质感”
为破解登记难题,启东市针对用地缝隙、调整用地边界、合宗等历史遗留问题等事项,能以业务会商形式内部化解的坚决予以内部化解,目前已化解百余宗涉及用地面积6000多亩。针对问题楼盘,坚持“一企一盘一策”原则,在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前提下,坚守法律底线,精准施策,多举措保交楼。企业专窗落实工作人员“全程帮办协办”,不用预约、无需排队,即来即办率达100%,在并非关键性材料缺失或非关键材料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启动“容缺受理”,让群众“少跑腿”。落实降本减负惠企政策,2022年共为380家中小微企业减免登记费达163万元。
通州区:
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推动节约集约再突破
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通州区坚定不移强化“亩产效益论英雄”导向,从资源精准保障、存量深度挖潜、利用强化质效等方面探索创新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模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管理利用“双赢”。2022年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18年下降19%。
土地资源“精”保障
以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目标,健全重大项目落户研判机制,将土地要素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2022年出台了《通州区产业项目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对全区拟以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亿元以上项目,在项目落户前从产业类别、投资能力、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等方面对项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土地要素,实行“出让合同+协议监管”全周期管理。明确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250万元、亩均税收15万元准入门槛,对于用地规模小于1.5公顷且适宜使用高标准厂房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2022年以来全区批准规划建设高标准厂房项目16个,总建筑面积达53.2万平方米。
存量土地“深”挖潜
严格执行“增存挂钩”机制,以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土地要素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方向的盘活计划,与企业重新约定提质增效节约用地条款,鼓励企业升级改造,引导企业由低密度低层厂房转为改扩建多层标准厂房,推进土地资源利用立体化,提升企业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已与南通宏伟织造厂等9家企业签订《补充协议》,合计用地面积218亩,容积率由之前的0.59-1.1提升至1.9-3.0。近3年通州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98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0.63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0.74万亩,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级、市级年度处置任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得到提升。
土地利用“强”质效
建立“准入-出让-建设-投产”全链闭合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通政办发〔2022〕1号文件精神,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机制。“新上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低于1.2”,“新上工业项目采用弹性出让方式配置,出让年期一般不超过30年”。构建评审指标体系、建立出让年期与项目评审结果相挂钩的弹性出让机制等措施,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工业用地绩效评价,建立通州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服务平台、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以资源要素市场配置为重点的激励退出机制和以数据信息为支撑的预测决策机制。通过评价将企业分成A、B、C、D四类,分别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海门区:
坚守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海门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把耕地保护上升到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地位,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在“管好田”上强机制
深化“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着力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要求,探索开展社会化耕地补充与恢复,有序推动全区耕地总量稳步提升。根据“三区三线”成果,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区镇,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压紧压实区镇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套合相关数据成果并综合分析评估,将适宜耕地及时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对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内容、统一编号、统一材料”。
在“护好田”上真出招
积极探索实施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逐步落实耕地保护“网格员”工作责任,实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体系。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落实附属(配套)设施农用地规模新政,规范项目备案管理,确保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强化属地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三早一严”执法监管工作机制,对用地手续不全的项目及时踩下“急刹车”,切实将新增违法用地问题遏制在源头。严格依法依规管地、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行为采取“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
在“建好田”上求突破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重大项目落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持续推进土地占补平衡、挂钩复垦“双整治”工作,确保全区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积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统筹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破解村级集中居住点和基础设施占用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等难题。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耕地保护工作,定期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通过提升考核比重,优化考核形式,形成强势推进耕地保护的浓烈氛围。积极开展“地球日”“土地日”宣传活动,“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田间”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自然资源和规划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筑牢耕地保护红线。
崇川区:
擦亮节约集约示范区名片 助力主城区产业发展蝶变
当无人机扫过市北高新区中南高科·车创智慧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标准厂房,多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展现出崇川区现代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近年来,崇川区坚持以集中推进集约,以集聚促进节约,不断探索土地开发利用新模式,持续提升土地“含金量”。今年1月,崇川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南通唯一。
政策驱动,引领提质增效
向“空中”要资源,破题用地瓶颈。主城区的土地资源稀缺宝贵、寸土寸金,可利用工业用地更是捉襟见肘。2019年,南通市出台《关于支持南通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及实施细则,2021年出台《进一步促进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项目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补充通知》,支持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
目前崇川已有4个综合体项目落地,占地面积839亩,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超1.8,所建设厂房均为兼顾绿色、生态、品质的高标准厂房,土地使用效益、质量均远超一般产业用地,获评江苏省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势能
针对主城区资源空间相对受限的短板,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全面提升崇川区新上工业项目建设标准,南片区工业用地容积率要求达到2.0以上,北片区工业用地容积率要求达到1.8以上。通过持续实施“资源资产盘活年”行动, 2022年盘活闲置土地2042亩,倒逼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近1700亩。聚焦“2345”产业体系招大引强,努力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准聚焦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向园区集结。
市北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正是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爆发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的,通过定制式高标准厂房建设,招引重点集成电路产业项目,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72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10660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目前一期新建标准厂房已经落地,园区聚集效应与聚能生产力已经显现。
示范引领,创新节约集约
示范区创建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崇川将以此为新起点,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破解资源瓶颈约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低碳成为主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深入推进崇川区工业提速增效三年行动,实现“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供地模式全面升级,提高各园区集聚效应与聚能生产力,释放土地资源的潜能。按照“主业归核、产业归集”原则,推动存量载体资产再利用,精准实施存量载体二次招商,变“资源存量”为“发展增量”。以数据“掌”控、信息“智”汇,将重大项目纳入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以“数字赋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以数据换资源、以数据换空间。
南通开发区:
激发用地质效 激荡发展活力
南通开发区坚持走效益挖掘、内涵提升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有限的土地资源驱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来,南通开发区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376.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个。
统好产业规划“一盘棋”
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分区规划,完善详细规划,精心编制专项规划,高效完成年度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方案报批,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全面启动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开发建设,规划范围北起星湖大道、西至沈海高速、南至农场中心河、东至开发区边界,用地总面积为14.8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24平方公里,规划产业用地近8000亩(净)。以打造南通全市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融合区、高端智能制造的标杆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园区为目标,科学规划中日(南通)发展合作示范园、欧美智造园、专精特新园、未来工业园四大主题产业园,将有效提升开发区项目承载力。
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
加强资源统筹和协同调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向项目建设汇聚。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服务管家”制度,部门共享协同调度,扩大联动帮办代办服务范围。优化工业用地挂牌出让流程,简化规划工程等许可程序,推进容缺加承诺、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企业合规证明实时查等举措,实现“快审速批”。实行一线工作法,建立“周梳理分析、月统筹会商、及时专题研究”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推行“竣工即发证”服务模式,相关审批服务事项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来,供应工业用地面积1619亩,省市重大项目保障率高达86%。
走好存量盘活“制胜棋”
深度挖潜存量空间,切实将存量用地资源转化为招引优势和落地速度。自2021年实施空间再造行动以来,已累计腾出产业用地6000亩,目前可供出让的工业用地约2800亩,百亿级林洋光伏、通威光伏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结合沿江变电站等老旧基础设施改扩建,推进架空线路入地改造,促使基础设施与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互补“双赢”。结合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低效存量用地腾退,筛选具有优质资产的地块,建立可供即用的产业用地备选库,供急需落地的新兴产业、科创型项目选取适合地块以“带资产挂牌”方式供地。青昀新材料等“带资产挂牌”项目已落地建设,共计节约资金1.95亿元,平均压缩项目建设时限约55%,最快的项目实现3个月内投产。
落好提质增效“关键棋”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加强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效益。完善项目准入评审机制,合并审批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实行“土地出让合同+投资发展监管协议”双重管理,把好项目选址论证、节约集约的第一道关口。推进工业用地混合复合立体高效配置,江苏三责新材料项目采用12层高标准厂房混合楼设计,开挖地下一层,容积率达2.73。以开竣工时间、投资强度、亩均税收、投产达产标准等控制指标为重点,多部门联合监管,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确保产业项目按时按标准建设投产。
通州湾示范区:
创新收储盘活 赋能经济发展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州湾示范区分局坚定扛起新出海口主战场使命担当,在倾力服务重大项目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用足收储政策,做强盘活文章,去年来已有26宗1142亩用而不足和低效闲置土地得到再利用,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基层自然资源力量。
善打主动仗,统筹谋划精准处置
通盘考虑,制定计划。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全面梳理项目用地的资源消耗、投入产出情况,建立低效土地项目库,并结合地块区位、历史成因,制定年度盘活计划,逐年分批处置。制定配套政策,规范处置。先后研究出台盘活闲置低效土地的总体方案、实施意见、政策措施、收储办法等文件,制定了收储补偿标准,增加了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细分收储方式,协同推进。每年提请管委会印发促进土地盘活利用工作意见,任务分解至各责任部门共同推进,针对不同项目探索形成了行政推动、司法调解、司法竞拍等处置方式,推动项目快速收储盘活。截至目前,累计收储地块67宗3009亩,牵头处置非工业项目45宗2147亩,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善理经济账,力求实现效益最优
围绕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坚持以资金核算为核心,建立收储资产总台账、临时使用台账(包含临时用地台账、房屋临时租赁台账)、地面资产转让台账。同时,在收储盘活工作中统计资金使用情况及资产变现情况,建立收储资金需求、土地收储已变现项目、土地收储未变现项目三份资金台账,理清收支,精细管理确保收益。已变现用地1390亩,土地出让金及地面资产收益达12.4亿元,收益率超200%。在全区土地收储盘活利用工作中,本着“勤廉、节俭”的原则,分局会同各责任部门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减少第三方中间环节,节省服务费约1800万元;对收储资产的拆除实行网络平台公开拍卖,为政府增收3064.7万元,实现残值效益最大化。
善为储后事,收储招商高效衔接
收储不是目的,盘活才是关键。分局与招商部门互通信息,对接潜在项目,加快收储资产再利用的衔接转换,促进资源资产的高效利用。局内部高效协作,规划、利用根据实际情况会商出让方案,对回收土地再出让进行优化加工,结合实际采取宗地合并(分割)、带地面资产出让等方式,最大程度满足优质项目的用地需求。到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收储地块,实现了当年收储、当年盘活、当年利用,先后落户亿元以上企业28家,其中5亿元企业4家,10亿元企业1家。
正在建设中的通州湾洲际假日酒店项目,位于青年湖核心区,该地块原系精英会馆项目,已搁浅闲置近10年。通过收储方式盘活后,新主体拆除原有全部建筑,计划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建筑规模为6.5万平方米、层高达80米的新地标,这也是实现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经济社会效益同显的生动案例。
苏锡通园区:
做活土地文章 释放发展动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锡通园区分局通过采取优化空间布局、大力盘活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低效用地等多项措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聚焦统筹布局,谋划空间优化
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坚持“快思维”与“慢思维”并重,科学谋划求长远,围绕目标抓当前,绘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筹好各级规划编制,抓紧对上争取资源,优化指标体系分配,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规划资源管理深度融合,依托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数据资源实现“多规合一”,逐步引导园区形成“三片六节点,十字轴带,绿网融城”的空间结构体系。
聚焦节约集约,促进效益提升
充分发挥项目预审机制的关口作用,加强对项目内容、资金实力、产业水平、产出效益的全面评估。建立健全项目全寿命跟踪评估机制,优化土地供应和投入产出考核管理,不断提高项目供地门槛,提升空间规模和用地指标使用效率。实施从准入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土地出让合同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着力落实落细开发建设期限保证金制度和开、竣工申报制度,确保用地单位按照批准的条件要求使用土地。加强产出、税收综合监管,结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探索建立企业用地绩效“一张图”工程,实现对项目用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项目,加强招商引资优惠条件执行的核查追溯力度,通过经济手段依法或以协商方式调整收回,重新安排给其他项目使用。
聚焦效益评价,推动项目重造
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成果应用范围,建立以“亩产税收挂钩”为核心的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创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采取提高土地使用税、缩减或收回奖励补贴政策、鼓励二次招商或转让、强制拆迁腾退等综合手段,将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属于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产出效益低,未达到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约定条件的产业用地和绩效评价中C、D类企业用地作为优先盘活的项目,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聚焦低效用地,加快处置开发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取向,公众参与,利益共享原则,规范再开发操作,科学合理界定再开发范围,将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和少量非建设用地等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内容。根据低效用地不同成因,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分类处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措施,实施低效用地二次开发。
南通高新区:
精准快捷 为企服务提质增效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紧抓“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契机,突出“好项目优先、大项目靠前”,不断强化资源保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确保好项目能落地、快落地。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如何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让园区土地发挥最大价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会同园区招商、经发、财政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细致排查历年产业项目用地,聘请第三方建立园区工业用地大数据平台,更新企业信息手册,为园区精准招商,技改增资,盘活存量提供可靠数据。
深化“全业务融合”,分局围绕项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务,与行政审批、经发、生态环境等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精简流程,压减时间,实现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多审合一、一窗通办”。构建“全流程服务”,同行政审批、招商、建设等部门构建从项目签约、项目注册、土地征供、项目报批、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与此同时,分局还坚持提前参与地块策划、方案研究,提供全程“预审+代办”服务,助力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去年6月17日,纳琳威纳米科技南通有限公司在土地摘牌当天,同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从项目洽谈开始,相关人员就靠前服务,从项目选址、方案预审等多处为企业服务,提出合理建议,园区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定时进行部门评审,避免企业项目方案在部门间反复,助力企业设计方案顺利通过。
后期纳琳威纳米科技项目因为生产经营需要,变更原来的预审规划方案,规划科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完成自身的方案预审工作,并为建设部门施工审图预留时间,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协助企业完成了所有程序。土地摘牌后,分局又主动对接,安排专人协助企业办理成交确认、出让合同签订和权证办理等事项,并专人配合竞得单位至税务部门办理出让金缴纳、竞买保证金转出让金及契税缴纳等事项。
2022年以来,高新区分局共推动9个招商引资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建设无缝衔接,完成33个项目土地“成交即发证”,1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未来,将继续深入贯彻节约集约发展理念,结合南通高新区项目提质增效工程,综合施策,强化管理,科学布局规划空间,充分释放资源效能,不断提升项目质态,挖存量,控增量,优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用地“亩产”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