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寺街、西南营、和平桥、城山路、桃坞路……崇川评出34个地名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落下实锤。(6月21日《江海晚报》)
新出台的《南通市主城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2023—2025)》(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建成,为文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行动方案》较好回答了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江海文化、张謇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如何做好“开发中的保护、保护中的开发”等市民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汲古润今中积聚向史而新的能量。
应保尽保,留住历史根脉有了法规依据。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之魂”,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更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让一座城在现代化进程中苏醒,让城市的历史根脉、文物古迹在开发中复活、在改造中留存。《行动方案》对主城区现存的4处历史文化街区、57处历史建筑、65处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了界定,并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保尽保名录及分布图。《行动方案》的公布,是文物保护法的地方化,让守护城市之魂有了法规依据。法规具有刚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成什么样,都必须在界定的范围内活动,越“界”就是违规,违规就会被查究。这样,便可以有效防止谁想拆就拆、想移就移的随意性。方案的全面施行,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便走上了法治化、整体化、系统化之路。
人人有责,守护城市之魂应成为文化自觉。法规只完成了有法可依的任务,通过法规的宣传和施行,要形成有法必依的行为自觉。这几年,寺街、西南营、南关帝庙的修缮、改造实例告诉人们,始终秉承“最小干预、最大保留”的原则,基本不会改变原有的结构、风格和历史特征。在组织自觉之外,更多需要社会各界的自觉配合。这里有自费留下几万张触发老城记忆的老照片,有深受老南通喜爱的《地名掌故》电视专栏,有走街串巷建立名树、古迹档案的志愿者。守护城市之魂人人有责,这里没有局外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老南通,还是在改革大潮中来通落户的新市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留住历史根脉、守护城市之魂而行动。
接续传承,在汲古润今中再造通城新高度。一座城市的成形,不仅是地上地下的附着物,更是一种文化积淀。一座城市不管有多繁华,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合成,这种合成的总和,便是文化。文化底蕴有多厚,城市名声就有多响,城市品质就有多高,竞争力就有多强。要留住城市文化的根,是个长期任务,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的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开发中守护、守护中开发”还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守护、开发没有尽头。留住记忆,为的是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自带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要弘扬负重奋进、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要传承攀高比强、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行动方案》告诉人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代人应有的担当。传承的路千万里,我们永远行进在追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