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冲
众所周知,新四军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般都是以自然数顺序命名的,如“一师、二旅、三排”等,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以地名或人名等命名(如临汾旅、左权独立营等)。但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里也曾有一个特殊的旅,是以地名命名的,这个旅就是“崇启海常备旅”。崇启海常备旅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本文特收集了该部队从诞生到完成历史使命的部分资料,奉献给读者。
一、组建“崇总”
1938年3月日寇占领崇明县城,国民党军队早已闻风而逃,国民党崇明县政府也逃离了崇明。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推动崇明地区的抗日斗争,江苏省委委派共产党员茅珵(时茅珵公开身份为“国民党通崇海启四县抗敌指挥部政训处主任”)、瞿犊等人从海门、启东崇明来领导崇明的抗日武装斗争。茅珵、瞿犊来到崇明后,迅速把分散在崇明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组成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崇总”)。根据当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国民党崇明县长陈赓尧(时陈赓尧躲在江北海门的倪家镇)为挂名总队长,茅珵为副总队长,瞿犊为参谋长。1939年8月6日,茅珵率“崇总”一大队埋伏在附近伏击了两辆日军军车,毙敌十二人,伤敌八人,这是“崇总”组建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8月16日,茅珵又亲率三个中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崇明西部残害抗日武装战士的土匪部队,营救被抓捕的抗日志士,受到抗日民众的一致称赞。
为解决崇总武器不足的问题,在茅珵指挥下“崇总”袭击了由大汉奸倪耀全指挥的伪警察所,缴获步枪23支,短枪一支;随后崇总各大队也都纷纷行动,从敌人手中夺得了一批武器,武装了自己。此后又在小竖河战斗、堡镇码头袭击战等战斗中,击毙日军数十人,伪军上百人。“崇总”还在敌人控制的堡镇纱厂清花间炸毁机器,在大港桥炸死炸伤日军二十八名。茅珵指挥“崇总”越战越强,使崇明的日伪军惶恐不安。
1940年6月8日,崇明日军调集军舰炮击“崇总”根据地。敌酋石乔在出发前曾大吹“要活捉茅珵!”但茅珵沉着应对,积极反制敌人的进攻,他们挖出未爆的炸弹,改装成地雷,以其之矛还治其人之身。
二、北撤桃源镇
敌人对“崇总”的活动恨之入骨,驻上海的日军准备调集部队对崇明进行大“扫荡”,围剿“崇总”。我方探到这个情报后,江苏省委认为崇明岛南北不过七八里,东西不过百里上下,不利于大部队迂回作战。省委命令“崇总”分批、分散先北撤至江北。1940年6月底第一批北撤人员分别装扮成旅客、小贩或乘小船北撤。尽管这样但也很快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于是敌人加强了对江面的封锁和往来人员的检查,特别严查武器弹药的夹带。
1940年7月30日起,驻上海的日军调集了7000多兵力对崇明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扬言要消灭“崇总”。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崇明。此时县工委领导和“崇总”部分人员还未来得及撤离,特别是武器弹药大部分还未运走。县工委研究决定由陈国权、韩念龙等留崇领导敌后斗争,茅珵全面负责江北方面的工作。
茅珵到江北后,物色了几条可靠的船只,以到崇明装灰肥为名,偷偷将机枪、步枪、子弹等藏进灰肥里,惊险的躲过了敌人在崇明装船时的检查,往海门牛洪港方向开去,但是由于海上遇到日本巡逻船的检查,为躲开敌人的检查而调转了方向,船漂到了江南。后经几番周折才开到了海门牛洪港,但离约定的时间过了整整2天,港口已没有化装成钓鱼的接应人,船老大的妻子是个机灵人,她去桃源镇找到了“崇总”人员,终于把枪支弹药顺利发到了“崇总”战士的手中。当战士们拿到渴望已久的枪支时心情是多么的激动。
三、“茅珵旅”诞生
茅珵,又名茅蕴辉,海门县桃源镇(今海门区三星镇宝兴村)人。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茅珵到海门后,以他的家乡为根据地,迅速将撤离在海门、启东一带的“崇总”战士集中起来,同时他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鼓励思想先进的青年加入部队。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部队发展到500余人。对于这支部队的定名,如继续沿用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之名,不仅部队已不在崇明,且其今后的斗争任务也主要不是在崇明,所以用“崇总”之名不太适合。因此有人主张用“通崇海启民众抗日自卫总队”,因为当时茅珵的公开身份还在国民党通崇海启四县抗敌指挥部里任职,但对于挂国民党的牌子,大家都不愿意。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是新四军的队伍,希望挂新四军番号的正规部队,但这要由新四军批准。
1940年10月,在黄桥战役取得胜利后,陈毅等新四军领导决定处理地方问题(包括茅珵所部的定名问题),不久茅珵、韩念龙接到了由中共南通中心县委转来的通知,要他们二人去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接受任务,两人化装成棉花贩子,通过敌占区,来到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向陈毅汇报了工作。在谈到部队的定名时,因为当时仍处在国共合作阶段,所以陈毅说为了有利于统战工作,避免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借口,决定部队仍不用新四军番号,部队内党的组织也暂不公开。鉴于那时国民党许多县的所谓“抗日游击总部”已陆续改名为保安旅,因此这支部队也可以是“旅”级建制,作为苏中军区4分区(司令员陶勇)领导和指挥的机动部队。茅、韩回到总队部后,立即向陶勇司令员和中共南通中心县委汇报后,于是将这支部队正式定名为“崇启海常备旅”。10月底,崇启海常备旅在启东久隆镇正式成立。由于这支部队骁勇善战,军纪严明,百姓称之为“茅珵部队”(又称茅珵旅)。旅长茅珵,副旅长王澄,政治委员李干辉,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参谋长廖昌金。下辖两个团、一个特务营,成为活动在崇明、启东、海门和苏北大地上的一支新四军的重要机动力量。
1940年12月,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趁陶勇奉命带领部队离开掘港去参加曹甸战役的时机,命令驻扎在南通县石港镇的国民党抗日游击总队第三路第六纵队司令员徐承德进攻掘港。于是徐承德于12月27日拂晓集结了5000多兵力,向我掘港的新四军总部发动进攻。实际上陶勇在离开掘港前就早有部署,已调崇启海常备旅和驻在海启地区的新四军3纵5团到掘港护卫以防不测,徐承德怎么也没有想到陶勇会布置这样一手棋,直到攻城三天三夜未果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但为时已晚。这时陶勇又挥师南下,两面夹击,徐承德落荒而逃,几乎全军覆没。
掘港保卫战后,鉴于季方领导的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已成立,所以崇启海常备旅奉命与新四军3纵5团合编后,仍保留统战形式,挂名在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名下,改名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又称茅三旅),旅长茅珵,政委李干辉,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部队驻地也由海门桃源镇移至掘港。正式存在了2个月的崇启海常备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