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用“民情日记”写好“幸福答卷”

□政青

“七一”前夕,苏锡通园区江海街道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街道党工委书记将发言记录下来,并配上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民情日记。这也是街道自今年2月全面推广的第123篇民情日记。(6月28日《南通日报》)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伟大的民生工程要落实于平凡的细节小事之中,“民情日记”正是这样的生动注脚。一桩桩民生实事,于贴心处落地,于细微处着眼,在“民情日记”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基层干部更要站稳人民立场,写好“民情日记”,汲取民生养分。

写好“民情日记”,要进得了门、说得上话。领导干部多到基层困难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基层干部更应练就“铁脚板”、做好“贴心人”。要想“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决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而要走出办公室,到群众家中唠家常、在街头巷尾看民生,才能增进对群众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基层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

写好“民情日记”,要察得了情、解得了题。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而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正所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只有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才能更好找到切入口为群众解决问题。服务的针对性要更强一些,精准度更高一些,效果才能更实一些。坚持人民立场,扎实践行群众路线,真破难、破真难,以心换心帮助群众解决“身边事”,才能真正赢取群众的口碑。

写好“民情日记”,要带得了头、致得了富。写好“民情日记”,根本上是为了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呼声”。共富是每个基层发展的共同课题。基层干部不仅要着眼于“关键小事”,更要放眼于“发展大事”,在带头发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来,推动城市乡村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新格局。

民情日记、纸短情长。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就是要将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多用脚步丈量民意,多用沟通倾听民声,才能奋力书写出一份服务民生的“幸福答卷”。

2023-06-3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0959.html 1 3 用“民情日记”写好“幸福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