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间观察森林的演替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在博物馆与文物面对面、感受历史的魅力,在非遗工坊体验雅趣、领略传统文化之美……随着暑假临近,研学游市场持续升温。研学游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等乱象,不少研学游无“研”无“学”只有“游”,与普通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并无二致。有的研学游甚至连安全都难以保障。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与专业的品质把控,就靠层层外包或者花式“讲故事”包装来凑,乏善可陈的效果可想而知。让研学游真正名副其实,加快建立并完善相关评价标准是关键。相关评价标准的确立与完善,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明确,这将对市场主体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同时也将使各项监管有据可依。此前,江苏省等地已经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就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设定标准规范。更多地方性标准的出台及全国性标准的完善,将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牵引作用。
——光明日报《研学游不能有名无实》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8日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统计显示,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有关人群对无障碍环境具有相当大的需求。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各项权益保障,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为残疾人、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完全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切实体现,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实要求,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人民网《依法确保无障碍,让全社会更有爱》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雪山、瀑布、湖泊景区周边公路被修起围墙遮挡景观、设点收费,引起网民关注。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由此可见,法律对利用公共资源收费的规定清晰且严格。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杭州西湖、桂林象鼻山等景点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化效益远远超过当初门票收入。这些生动实践体现出“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思路。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要义在于聚人气。那些坐拥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的地方理应树立大旅游观、大风景观,以人为本、还景于民,将旅游产业链条做大,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产品供给、优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游客。
——新华网《筑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
暑假将至,一些短视频开始“一本正经”地提醒家长:“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再往下看,还能找到二、三、四、五……年级的暑假都很可怕的系列视频。它们所用的文案一模一样,全都是“暑假别再玩了”“某个暑假是分水岭”,然后是图穷匕首见——推销教辅或卖课。很显然,这些短视频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贩卖焦虑来获取商业利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即套用同一个文案,进入工业流水线,力求做到传播效果最广、传播效率最高——改一个数字,就轻轻松松地涵盖了全年龄段的孩子及其家长。背后的策划者想得很明白:广撒网,多敛鱼,就算有用户看出其中存在的蹊跷,也架不住病毒式传播的巨大杀伤力,最终,难免会有人“上钩”。说到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把关的缺失。教育部早已提出“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这种以短视频形式违规卖书、卖课的行为,理应得到惩治。但更应该警惕的显然是瞄准公众普遍焦虑的短视频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它的杀伤力和覆盖面比起传统的电视、广播要大得多。在法律和监管层面给予违规短视频生产者和策划者相应的处置,是震慑当事人的必要之举。此外,对这类典型案例的处置结果也应该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让更多人了解此中的危害,这无疑具有警示全社会的现实意义。
——澎湃新闻《暑假不可怕,贩卖焦虑的营销套路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