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日前,我市12家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至此,全市已有31家农民合作社跻身“国家队”。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009家合作社,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414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136家、市级247家,规模居全省第一方阵。创立自有品牌、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多元产业……全市数千家农民合作社各显神通,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广袤的田野上开出朵朵“致富花”。
创立品牌
小农户拥抱大市场
昨天,走进如皋市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的生产区,机器嗡嗡作响,不一会儿,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新鲜出炉了。“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梓韵’牌大米,味道香、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建说。
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传统种植业效益低,种植者老年化严重。如何破局?2010年,合兴村以党总支成员为骨干,成立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把碎片化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基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800余亩种植有机稻米,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
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到合作社经营,合兴村的干部群众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合作经营、提高效益的信心。“单纯种粮效益低,所以我们延长产业链,创立自己的稻米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陈永建介绍,基地选取南粳5055、南粳46等优质食味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有机肥,并结合土壤富含硒元素的生态优势,申请了有机稻米认证。合作社产品先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梓韵”牌大米获“南通好大米”银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除了在稻米产业上动脑筋,合作社还在土特产上做文章。“我们与江苏沿江农科所合作,建立优质元麦种植基地,联合开发‘梓韵’牌元麦麦片,逐步实现元麦功能食品产业化。”陈永建说,目前,梓韵大米和元麦的销售市场辐射长三角、广东、福建等地,2022年实现销售额416.89多万元。
合作社步入正轨后,陈永建开始思考怎样让老百姓共享红利。2018年,合兴村将发展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与建设新型合作农场结合起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农地股份合作社股权,按亩折股,推进农地统一管理、农户入股保底分红。“这样既能解决年轻人不愿种田、老年人下不了田的难题,又能给农户增加收入,村集体也有了增值部分的收入。”陈永建说,村集体壮大后,进一步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挖掘优势特色产业,擦亮金字招牌,增强产品竞争力,让村民共享红利。”
培育人才
领头雁带动群雁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成立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打造致富带富学堂……80后新农人“领头雁”、通州区田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瞿炎带领“群雁”,共同翱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合作社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进程中,具有集聚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载体价值,也是乡村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我市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养,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涵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乡村管理人才、乡村技术服务人才的乡村人才体系。
“家庭农场体量小、投入少,容易形成资源浪费,比如投资和农业机械购买重复,恶劣天气无法实现互助。”经过反复学习思考,2015年,瞿炎拉起团队建立通州区田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家庭农场小而散的难题。田梦合作社也成为带动周边村民走上农业规模经营之路的引擎和孵化器,很多种植户、新农人慕名前来学习。
瞿炎深知,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他发现农民学习新装备、新技术的热情愈发高涨,于是,田梦合作社专门开辟了300平方米,建设致富带富学堂,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开培训会,在田间地头带领大家边干边实践。还为农民提供相关书籍、课程等免费服务,涉及种植技能培训、后期大田管护、育种栽培指导等,引领和带动更多农民挑起“金扁担”。如今,合作社已经成通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
金北村种植大户顾水荣就是致富带富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早些年,顾水荣还是一名农机手,平时为农户提供收割服务。在为田梦合作社提供服务期间,他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智慧农机,效率高、效益好,萌生了自己流转土地干一番事业的想法。瞿炎得知后,鼓励他多跟农业专家学习。“从播种到收割,全程为他提供指导,现在顾水荣已经能独当一面了。”瞿炎说。
如今,顾水荣流转了450亩土地进行稻麦轮作,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流转这么多田种水稻小麦,一开始还总担心自己做不好亏本,后来在农业专家和合作社成员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收入也翻了几番。”顾水荣说。
特色引领
村产业发展多元化
盛夏时节,如皋市平园池村的千亩池塘内莲叶田田,荷影绰绰,前来赏花泛舟的游客络绎不绝。“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如皋有一片千亩荷花池,一直想来。孩子放暑假了,正好带她来,今天看了确实景色很美。”市民陈女士一家一大早就驱车来此游玩。平园池村农民合作社综合社理事长刘炜建笑着说:“当前正是旅游旺季,村里平均一天接待游客4000人次。”
难以想象,如今景色优美、游人如织的平园池村在10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面对耕地少、产业单一、村民收入低的困境,2016年,平园池村创建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活农民进入市场原动力。“我们以藕池村的传统莲藕产业为突破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休闲采摘园、画隐园、久德农博园等休闲农业景点。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刘炜建介绍,为重塑平园池村的荷藕文化特色,综合社大胆引进了各类观赏型荷花,并配套建设道路、木栈道、观景台等设施,将闲置的水塘打造成千亩生态藕池文化园,处处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7月的如皋白天气温已超30℃,但到了夜晚,荷塘边晚风习习,吹散暑气,不少游客选择夜游荷花池。为了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综合社对荷花池周边整体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安装了雾化器、光束灯、投光灯和灯带。塘内婆娑摇曳的花影和游人赏玩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风景线。醉人荷塘夜景更是催生了夜摊经济,在荷塘月色休闲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近30个摊点开市,集逛吃玩于一体的“小商圈”初具规模。
“荷花只开夏天一季,过了夏天游客来看什么?玩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综合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引进优质项目,先后建成梨园、桃园、菊花园、玫瑰园、蓝莓园、农耕博物馆等观赏、采摘游景点,推动田园项目体验、农事文化教育、高附加值产品等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让平园池村四季有景,更摆脱了产业单一的困境,实现了农民致富与集体经济增收共赢。
为激发全村百姓的动力,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综合社成立后,明确全村农户以土地股、人口股参加综合社年度分配,综合社盈余按照60%分给社员,其余部分留作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实现经营收益全村农户共享。年近60岁的村民丁佐梅前几年将自家的300平方米的房屋改成了民宿,做起了老板娘。“我现在不仅能在综合社里拿人头股分红,还能做点小生意赚钱,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作为农民有效对接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平根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20个一号文件都对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延伸全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
本报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