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通州东平发展特色种植,年产值5700多万元,群众年增收5万元以上——

一根小芦笋撑起大产业

8月4日,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负责人姜朝晖小心翼翼地将几株芦笋苗从一个大棚里移栽到另一个新棚里。“这几株芦笋苗是鉴定全雄品种的材料,等芦笋组培中心建成,以后很多芦笋研究都会在中心进行。”姜朝晖自豪不已。

发展芦笋经济,带动共同致富

姜朝晖是东社镇东平村第一个种植芦笋的大户,与芦笋结缘已有12年。2016年以来,通过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以前的优质种子都在国外,引进成本高;二代种子产量低、抗病性差,成品畸形率高。优选的早生品种亩产4000多斤,一亩地我们可以有1.2万元左右的纯效益。”

以前,东平村以传统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成为远近皆知的“建筑村”“空心村”。近年来,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东平村培育发展芦笋特色产业,将芦笋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打造“研究、育种、育苗、种植、销售”全链条芦笋经济。东平村目前拥有标准化荷兰文络式智能化种质资源圃玻璃温室两座,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即将竣工生物组培中心实验室750平方米,亲本杂交智能联栋温室2500平方米。正在建立扩大芦笋的种质资源圃主要从事芦笋种子的研发、培育、研究,辐射带动了周边200余农户种植芦笋3200余亩,年产值5700多万元,亩均效益超过1.3万元,群众年增收5万元以上。

作为芦笋研究培育推广中心,基本实现了基地育苗生产与地头技术服务无缝衔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发展芦笋产业。村民曹小华投入了15万元,流转20亩土地建造了钢架大棚种植芦笋。“姜朝晖手把手教我怎么搭建大棚、如何留养母茎,芦笋种子是他送的,产品销路是他包的,技术也是他提供的,大伙都感谢他呢。这小小的芦笋,收入是传统经济作物的5倍!”曹小华开心地说。

深研育种技术,优选高质品种

“这里就是芦笋组培中心,总共3层,2楼就是实验室。老师会带着他的实验团队长期入驻基地,进行芦笋种子的研究。”姜朝晖口中的老师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芦笋研发中心教授叶劲松,芦笋组培中心将成为姜朝晖更深入研究芦笋育种的新起点,也将进一步提高东平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扩大芦笋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奔向致富路。

芦笋育种是一项创新性强而不易出成果的实践性工作,需要掌握植保、栽培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姜朝晖甘于寂寞,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芦笋栽培专著、上网查资料、捕捉芦笋栽培及芦笋育种领域最新信息,潜心研究亲本材料的特性,总结、探索科学杂交育种方法,提出了“只有走芦笋组织培养克隆杂交的育种技术道路,产量和产值才能有重大飞跃”的育种思路。目前,农场芦笋基地收集试种了国内外芦笋品种近百个,建立了江苏省唯一的芦笋种质资源圃和芦笋杂交育种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梁训义也与姜朝晖结缘。“两位专家把我这儿的农场当成了科研基地,每年都要来好几次做技术研究和指导。老师今年的3月份和6月份才来过,特地过来看芦笋组培中心的施工进度,预计春节前后中心将正式落成。”姜朝晖说。

7月11日,姜朝晖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无糖植物组织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这项研究在国内将是又一个超前的创新技术”。

融合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

目前,东平村正在打造一个以芦笋产业为龙头,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旅游业为配套的“芦笋村”。

“这几年,东平村借助省投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平整土地4518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4.2%。目前流转了4318亩,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3100亩、生态林1200亩,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东平村党总支书记孙志忠介绍,2021年,东平村采取“政府+基地+孵化企业+农民+市场”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总投资1020万元,建成135亩连栋大棚,引进水果种植有限公司,种植高品质葡萄,今年预计葡萄园产值约500万元。同时,采用立体有机种植模式,培育特色草莓品种,打造高端水果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东平村与偶来蜂园、开心农场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集垂钓休闲、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生态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乡村。孙志忠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计划新建农副产品初加工中心及农副产品冷库,引进冷链加工企业,解决芦笋、葡萄、草莓及蔬菜等农产品的分拣、储存、加工难题,合理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

产业因村而兴,百姓因业而富。2022年,东平村村营收入190余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10万元。

本报记者 徐爱银 本报通讯员 季小霞

2023-08-08 通州东平发展特色种植,年产值5700多万元,群众年增收5万元以上——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5014.html 1 3 一根小芦笋撑起大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