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水兰 通讯员王婷婷 丁梅华)“我们把名字从富源改为沪源,注册资本从118万元增至1680万元,不仅是因为企业发展壮大,也表明我们把海安大米做优做强的信心和决心。”近日,南通沪源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加富介绍,在海安农商银行大力支持下,沪源米业如今已经拥有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上海重要的“米袋子”。
走进位于海安经济开发区的沪源米业,张加富正忙着现场指挥生产、运输。忙碌中,张加富时不时发出感慨,多年前“下海”经营时,这个场景是想都不敢想,“多亏了家门口农商行给足了我底气,才能让我一路改行、转型、壮大。”
休息间隙,张加富回忆了他的创业历程。1996年,年轻且颇有生意头脑的张加富下定决心:下海经营饲料。“有段时间饲料价格突然上涨,手头流动资金立即捉襟见肘。”张加富回忆说,当时壮志支行的行长徐根和客户经理王其圣了解到我的难题后,立即帮我办妥20万元贷款,“没耽误我采购饲料,这也是我做生意后的第一笔贷款。”
海安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更是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条鱼、一根丝”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安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2014年,十分看好海安大米的张加富创办了海安富源精制米厂,米厂在他的经营下逐渐成长起来,但目光长远的张加富也明白: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高起点投入、高标准生产,否则只能“原地踏步”。2017年,张加富将原米厂改名为南通沪源米业有限公司,壮志支行为其授信额度也增至200万元,“看起来只是更改名字,但背后却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改变。”
在海安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沪源米业陆续新建了高标准原粮收储加工基地,上线了现代化精米加工厂生产线等。目前,沪源米业实现年粮食仓储10000吨,日加工150吨大米,年销量20000吨大米,其中90%热销上海。
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张加富说,接下来将加快智能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不断地深化产业链各环节自主运作能力,让海安“沪源”大米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