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如东洋口港建设20周年。20年来,洋口港从一片荒滩,崛起成为国家级LNG能源岛、重大项目集聚的产业港,成为如东乃至南通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回眸洋口港开发建设历程,旨在弘扬“厚德力行、耕海图强”新时代如东精神,以敢为人先、知重负重、担任担当、坚韧不拔的气魄,激发新征程上抢机遇、挑重担、走在前的拼劲,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即日起至11月中旬,本报陆续推出“如东洋口港 耕海走在前”专栏报道,以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等形式呈现,敬请关注。
“洋口港选址在黄海辐射沙脊群的深水潮流通道建港,是历史上的首次,开创了在平原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范例。”7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士办公室内,88岁的王颖院士提起洋口港的横空出世,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
“烂沙洋与黄沙洋是辐射沙脊群的主潮流通道,水深超过-17米;最大水深-32米(废黄河零点);-20米深槽宽0.7公里以上,长3公里;-10米等深线宽2公里,长20公里。”王颖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她说:“选建于烂沙洋深水通道的洋口港,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师生经过多年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并且科学论证的在江苏平原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最佳选地。”
1980年4月,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沿着江苏海岸线,进行海岸调查,在泥泞的滩涂上长途跋涉,他们的领队正是王颖院士。
当来到如东县北渔乡搭乘拖拉机,穿过宽阔的潮滩驶向海边的调查船,海水渐渐漫进,飞溅在调查队师生的身体上,但是南大师生毫不惊慌地维护着仪器和设备,安全登船工作。“潮浪颠簸摇曳着调查的渔轮,师生们虽多次晕海呕吐,却毫无退却地坚持工作,对黄海调查的斗志战胜了晕船,坚持着全潮25小时或半潮13小时的海岸海洋断面考察。大潮退去,师生们登上了西太阳沙,跳跃欢呼,潮滩略微塌陷,粉砂掩埋了双足。从太阳沙向南北两侧望去,深水航道近在眼前。”经历过多次中国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工作锻炼,王颖院士已经从见海就晕的青年女学者成长为不惧狂风呼啸、不惧海浪击打、坚持工作的海洋学家。经历了在黄海多日、多次的调查,王颖团队终于揭开了海底迷宫:确定了自如东洋口海岸,存留着一条沿古长江河道发育的潮流主通道,水深开阔,直连深海外洋,适宜建港。
“发现洋口港天然深水航道,当时我们非常激动。”但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认为平原海岸是建深水港的“禁区”,谈何容易,需要一系列科学论证。实际上,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成员自20世纪50年代参加解决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以来,一直对黄渤海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而深入开展了对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科学研究与攻关总结。
朱大奎,王颖的丈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地貌学家,1959年担任我国中部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地貌与经济地理调查队副队长,而队长则是著名的任美锷院士。1961年,王颖北大研究生毕业,加入南京大学海洋研究团队,承担天津新港泥沙来源及减轻回淤措施的研究,带领年轻的队伍从黄河口到天津的海岸调查研究,从此两人走到了一起,踏上搏击风浪、服务海洋工程一辈子的征途。
攀登科学高峰,必须从脚下做起。淤泥质海岸能不能建港,靠科研数据说话。测量海底地形、海底泥沙沉积物、潮流海流的流速、流向、结构,实测不同水流的含沙量,朱大奎一行迎着风浪,一组组布设底沙捕俘器,捕俘悬沙还要采用不同方向的开口,安装在不同水层,每个潮汐采集样品,背回上岸后,烘干称重,分析计算。在滩涂上来回一趟,每天十一二个小时,89岁的朱大奎回忆起三四十年前一丝不苟地进行海上调查勘测场景时,套用了一句当年渔民对他们的印象:“这些科学家与我们渔民一样能吃苦。”在他看来,建造海港,只有查明海岸的动力条件、泥沙来源与演变规律,才能避免盲目建港、遭受自然灾害的惩罚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所以,他承担前期勘测工作慎之又慎。虽然每天奋战在风浪滔天的海上,但他觉得这个苦值得吃、这个累值得受。
“我们对洋口港黄沙洋-烂沙洋水道,连续观察、勘测了10多年,以地震剖面仪探测、穿透60米水深以下海底,用钻探采样、进行分析对比等多种手段,终于探明烂沙洋与黄沙洋是三万多年前的古长江入海通道,是现今太平洋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进入东海的旋转潮波汇合并形成辐射潮流群的主通道,强大的潮流动力保持海底深槽不淤不积,深槽两侧的沙脊形成对深槽的天然掩护。特别是距岸16公里的西太阳沙高出海平面部分达6平方公里,前方水深??24米,面积逾10平方公里。”朱大奎说。
“洋口港可以建深水海港!”王颖院士依据得出的客观而科学的结论,力排众议,推动洋口港建港可行性论证获得通过,开创了在淤泥质平原海岸利用潮流通道建深水海港的先河。
王颖院士一语惊世,对于承载着1000多年掘港梦想的如东人来说,如获旷世宝藏。如东县委、县政府作出一项前无古人的决定:开发建设洋口港。
“建设长江北翼洋口深水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进入花甲之年的王颖院士看到如东举全县之力开发东方大港,亦是大力支持,向高层领导建议。在南通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江海联动、促进长三角北翼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她建言献策;在江苏省第二届江海论坛上,她继续讲解、论证在黄海建设洋口深水港。
从上海港到连云港800公里淤泥质海岸找到了建设深水大港极其稀缺的建港资源,洋口港烂沙洋深水航道的发现和利用,是严恺、任美锷、王颖等院士专家坚持了20多年科学研究获得的重大成果,令王颖院士和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欢欣鼓舞的是:洋口港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今,如东人建造“东方大港”的世纪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梦想成真!”2008年11月28日,距如东陆地13公里的洋口港太阳岛上风力达到7级,刚刚围填起来的沙地卷起一阵阵风沙。右手肱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刚刚出院的王颖院士与施工人员和各方嘉宾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她说:“这是历史上在3万年前的古长江口深水航道旁侧建设的第一个人工岛,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开发洋口港是科学决策。建深水大海港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将来开发建设不可估量。”
“你多少年来科学研究洋口港,向各级领导呼吁倡导开发洋口港,如东人民忘不了你,南通人民忘不了你,江苏人民忘不了你!”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紧紧握住王颖院士的手动情地说。
是呀,如东人民忘不了你,南通人民忘不了你,江苏人民忘不了你,为了洋口港开发建设而呕心沥血的王颖院士与朱大奎教授!
在王颖院士办公室的走廊墙上,挂着一幅幅“海岸海洋研究与海港选建”成果图,“突破淤泥质海岸建港禁区,填补了长三角北翼深水港空白”的洋口港历历在目。“而今,王院士虽然不再亲临一线,但已选派我和张永战副教授为洋口港进一步开发继续提供科研支持。”邹欣庆教授告诉记者。
“洋口港开发建设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性工程,发展潜力巨大。我经常在梦里见到洋口港,祝愿洋口港的大物流、临港大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在我们临别时深情寄语。
本报记者 杨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