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数字化赋能 让古籍活起来

□刘曦

如皋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收藏数在整个南通地区县级馆里居首位。为了让这些古籍真正“活”过来,当地图书馆借助数字技术,致力于让古籍文献阅读从“小众”走向“大众”。(8月15日《南通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阅尽沧桑,斯文在兹。古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浩如烟海,但并非都完好无损,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000万册(件)古籍亟待抢救性修复。这需要相关部门既保持耐心,精心修复古籍,也要采取新的科技手段,创造性解决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当然,强调保护古籍,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保护的目的是运用,将古籍的文化、社会、历史价值与当下实际结合,让古籍焕发出新的价值,适应新的现实需求,更好地作用于当下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古籍从“小众化”到“大众化”,也离不开人们对古籍自身价值的发掘。近年来,一些电视节目、短视频博主开始关注古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古籍中蕴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在提醒着我们,古籍虽老,但是也可以很“年轻”,更可以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传媒形式的多样化,正可以为古籍等冷门学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赋能。尤其进入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普及传播,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工作,采用各种新科技手段留住历史的真实面貌,如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使其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挖掘深植于传统文化中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内容,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使之成为丰厚的文化滋养,也让古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能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振。

历经沧桑的古籍流传到今天,是珍贵的文化宝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把中华文明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也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2023-08-1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6095.html 1 3 数字化赋能 让古籍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