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镇潇)“起吊!”昨日上午10时许,经过一个多月的船体保护和套箱包装工作,我市主城区顺堤河地块明清时期水工遗址出土古船启动保护性整体搬迁。
当天上午9时左右,记者赶到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已经就位,分别对前期考古发现的水闸石构件和清代古船进行打包和整理;起重机顺利进场,做进一步的调试和配重。“目前古船已经装箱完毕,工作人员正抓紧拆除外围的钢架棚。而旁边的这些水闸石与该处整治水道、建造水闸有关,我们将其用槽钢和木板进行打包,另外一些普通石头我们就用托盘吊走。”南通市崇川文化旅游和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科工作人员朱晨晖介绍。
今年7月初,出土古船搬运工程开启,安徽徽博古建园林有限公司进场施工,至7月底对于船体的防霉杀菌、本体加固、内部支护、外部包装、套厢制作安装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该古船全长9.9米,最宽处3.1米,舱深1.1米,考虑到古船的体量,加之套箱的重量达8吨,本次搬迁安排超大吨位起重机开展作业。
“这个起重机臂长40米,荷载300吨,有效确保了古船安全运输。”“安全”,是整个搬迁过程的重中之重。总工程师张超补充道,“一方面是文物的安全,像这么大体量搬迁需要十分的细致,除了在内部用发泡剂、木板、槽钢加固,外部特制套箱打包,我们还通过计算,布置吊点,让船体在搬运过程中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是遗址的安全,考古发掘项目北侧是一处堤坝,堤坝较陡,遇到较强压力容易变形,因此,我们将起重机的位置选在了远离堤坝的一侧,避免对周围建造造成破坏。”
朱晨晖也向记者补充道:“对于文旅公司而言,我们是第一次经历可移动文物修复工作。而且它是清木器,本身出土状态就比较脆弱,所以我们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也相当谨慎。”
5分钟后,当古船安稳迁至配重车上,在场人员悬着的心落了一半。按照计划,古船经任港路、滨江大桥、人民西路,最终到达南通港口集团通州港务公司,临时安置于三号仓库。
根据古船形制与结构判断,该船为清代货运平底沙船,对南通地区长江江岸历史变迁、古船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朱晨晖说:“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它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做到修旧如旧,以期向市民朋友展示它的原貌,走近早期河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