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张謇与竹行

□羌松延

从早年求取功名开始,张謇就往来于通州与海门之间。而位于通海交界地带的竞化区(大致为后来的南通县通海区)是其往返两地的必经之处,加上此后兴办有关事业等因,张謇在地处该区的今南通开发区留下了众多印迹,今择取其中的竹行一地,略记于下。

朋友圈里的竹行人

在张謇结交的竹行人之中,张衡的知名度最高。张衡,字莘田,住通州福星沙即竹行镇北约五里之新丰村,世籍海门。张衡擅画,长于人物、仙佛。

张謇所记两人交往颇多。光绪三年(1877),张謇之父张彭年与母金氏六十大寿,张衡为二老画像,张謇曾夸“金太夫人像尤肖”。次年,张衡又为张謇画“张氏吴氏四代支像”,该像后供奉于常乐张氏家庙。1880年,张謇又记“张莘田为父绘小像”。1890年,在孙云锦七十寿辰将临之际,张謇请其重画古佛,并作《古佛像赞》。1895年,已大魁天下的张謇请其“重摹朱衣神像”,并记“别属海门张衡重摹永之”。直到张衡去世后的宣统三年(1911),张謇在《题资政府君暨金太夫人画像》中又记其父母“六十岁时海门张莘田君衡为画之小像”。

张衡去世后,张謇曾为其题乡谥“端懿”匾,并有跋文颂赞。该匾如今虽有残缺,然仍存于竹行。

要介绍的第二位是黄广介,字励生,通州师范首届毕业生。张謇从长远计,选择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并加以培养,付以重任,黄是其中之一。他安排“黄励生即从(屠)敬山学,作为国文助手。”他对黄励生、顾公毅寄予厚望,曾致函“愿望二子之耐心苦学,启导同学”,并嘱“因材施教,毋拂毋悖,毋蒙倦志,千千万万!”言辞恳切。设立国文专修科后,张謇“延武进屠寄(敬山)为教务长,四月开学。謇为名誉教务、庶务长,(孙)宝书为庶务长,黄广介为管理员”,足见对黄的器重。

待辛亥通州和平光复,黄励生转换了跑道,在张氏兄弟组织的通州中央队任帮带,后又参股大有晋等盐垦事业。

1916年,张氏兄弟募集资金123万银元,在盐城创办大纲盐垦公司,委黄为经理。在面对当地民众处理垦事时,书生气的他“主忍让委蛇以利适人意……不肯以文法武力迫人”,以致“兴垦未竟全功,资料告罄”。结果,颇感厄苦的黄励生“辞不任事”,后抑郁成疾,于1923年4月病殁金陵。后灵柩运通,权置东寺,张謇亲往吊唁。

5月,张謇偕地方要人连日在《通海新报》发布黄励生《追悼会公启》,对“可用之才,有志之士,中道殂逝”的黄励生深感不舍与同情,并撰《哀黄生辞》,序曰黄“卒业师范高材生,能读古书,为博奥谹肆之文”。

追悼会于6月2日在西寺举行。张謇致词时虽痛其“狃于书生之见,而不能计及深远”,以致大纲公司事失败,但仍褒扬他“能洁身自好,不屑以私利自污”,并称其为“光荣之失败”。

另据张謇日记记载,光绪二年(1876)二月二十五日,他“往少田处吊丧”,“晚晤薰南、烟锄、馥棠、少谷、莘田辈。吉甫招饮,与诸人往,酒兵鏖战,自酉至亥方憩,予之外多醺醺然已”。少田、吉甫都是竹行人,这一次的“酒兵鏖战”就发生在竹行。

又有管劲丞记述,张衡之子张槎仙,名祖骞,后曾出任南通残废院、海门老老院院长。

代课教师张謇

关于张謇曾任教竹行一事,笔者最初所见源自《旧时经济摭拾》一书:青年张謇在南京孙云锦馆初当书记,淮军大将吴长庆与孙世交,常去访问,因赏识张謇才干,“拟聘为书记。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孙公偏爱力保。为了慎重出处,(謇)保荐秦少牧自代,而径海门竹行黄家教课一年。”

经查,张謇代课之事有其日记为证:光绪二年(1876)三月,他因“烟锄(按:即秦少牧)嘱为代庖馆事”,于二十三日申刻到达竹行黄家。当天还记有“晚,莘田、景苏来谈。”张謇居此期间,张衡频繁来访,两人还一起“散步至野寺中”,张謇曾为其题《竹林七贤图》。

张謇的竹行塾师生活应该是在愉快中度过的。除了有张衡等当地好友交流,他还兴之所至留下三篇诗作:一是到黄家两天后所作《春晚黄氏塾 》,二是为黄老先生赋诗《黄封翁松鹤图》,三是在其离开竹行之时,以《示别黄氏诸子》勉励读书立志。但由诗句“西斋一月师”可知,张謇在黄家私塾的任教时间并非一年,而是一个月。据准确统计则是前后共26天。

1926年4月8日,完成老洪港勘界的张謇在日记中写下“通、海官绅会勘县界。至老洪港,返经竹行镇,今昔五十年矣。”虽已时隔整整半个世纪,但重返旧地,还是勾起了回忆,也可见他对那段竹行时光的印象是很深的。

另,上节所提黄励生,张謇在其《哀黄生辞》序中曾有“黄生广介,我故人之子”语。至于此处所讲故人,是否与他所代课的黄家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通海勘界老洪港

“通海两县,向以老洪港分界”。老洪港河穿竹行镇区而过,当年由镇区向西南不远就是位于江边的港口。1926年前后,“江心涨沙突起,其分线方向尚未划定”,时因“沿岸涨沙面积甚广”,而港口附近“有人报领新沙,侵及通邑地址者,非明定界限,难免不受损失。”于是,南通县知事卢鸿钧“特商承张啬公昆仲邀集两县官绅会勘”。4月8日上午6时,退啬二老与南通卢知事及公团代表等由城南别业出发,与海门县周知事等人齐集张芝山镇公济典,共二十余人。“休憩后展览各种舆图”,九时许乘小车前往位于江滨的赛戴圩小明沟地方勘察,“旋沿江堤往老洪港”。据旧报载,当天“日光熏蒸,甚觉炎热,幸赖江风阵阵,故尚无汗流浃背之概也。抵老洪港时正值江潮盛涨,波涛澎湃,沙帆隐现,洵绝妙风景。张啬公等命用罗盘针测对,勘定以艮坤位方向定线。会勘既毕,仍乘小车往张芝山镇,换乘汽车至小海镇,时已逾午。”另据记载,勘界后,“遵照张啬公意见,于分界处树立浮标……以重管辖,而杜纠纷”。

虽年事已高且天气炎热,但张謇于勘界返通后即作《同两县知事定通海江界》一篇,为竹行地方留下又一份美好的历史文化记忆。

2023-08-2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6932.html 1 3 张謇与竹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