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海
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江苏各地充分发挥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的作用,举办了相亲交友、主题文艺演出、音乐会、民俗文化游等上千场活动,欢度七夕这一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古时是女孩子的专属节日,后来假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色彩,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得到重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一样,其重要的文化特征,正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情感纽带。此次江苏各地七夕节各类主题活动,大多以婚恋氛围营造、登记服务创新为内容,充分体现了城市对青年群体特殊的关心关爱。在南通,风景秀丽的龙游湖户外结婚登记颁证基地正式启用;在无锡,婚俗文化节上特地设置了新人婚书拓印非遗体验环节;在苏州,婚姻登记处搬到了昆剧院昆曲爱情故事情境中。各地的创新举措,都在着力挖掘七夕节背后蕴藏的独特情感内涵,激发更多年轻人对婚恋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为2.39亿人,单身群体数量越发庞大。现实中也可以看到,身边年轻人婚育年龄普遍推迟,不少大龄青年不婚不恋已成为引发家长焦虑的重要原因。从个人角度来看,婚恋是人身自由,不必过多干涉。但从社会层面看,没有身处一段稳定的婚姻之中,年轻人干事创业总会面临太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做好青年婚恋情感的引导与服务,是各地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七夕节的热度,是各地精心策划的成果,也是时代发展需求催生的必然现象。各项主题活动的举行,聚拢了人气、营造了氛围,越来越现代化、数字化、未来化的活动形式,顺应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和体验感,能得到这个群体的青睐和追捧。这是未婚青年交往的平台,在鹊桥相会故事背景的映衬下,搭建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人际交往之桥”,为那些社交圈固定、不喜社交、不善表达的青年提供了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契机。这也是已婚青年接受教育的平台,弘扬中华民族忠贞爱情、家庭和睦的传统文化,推动个人认知深化和情感升华,从而懂得珍惜眼前人,将这份“稳稳的幸福”牢牢抓在手中。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才能对城市更有为。使出浑身解数表达善意包容,为了让青年人沉浸在浪漫中收获幸福感动,这种城市与青年之间爱与被爱的默契互动、吸引与奔赴的双向交流,或许正是七夕热度中最可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