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强市战略部署要求,始终围绕青年人才集聚这一龙头工程创新求变、奋发作为。2022年全市新增参保人群中18-40岁年轻人达78%,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达48142人,今年1—7月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33557人,同比增长61.4%,对持续扩大我市人口净流入规模、提升人口质态、改善人口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树立“嵌入式”思维,做到处处都是引才主场。根据青年人群细分特点,将人才工作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提高人才工作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围绕提高在通院校毕业生留通率,嵌入在通院校,举办“南通人才日”双选会、“人社局长进校园”、就业指导“咖·扉”说等活动,在学子心中种下“职选南通”的种子。围绕提高通籍学子回通率,嵌入寒暑假,举办人才夜市和名企优生招聘会,央视《朝闻天下》两次予以报道;举办学子新春座谈会,喊话8万通籍学子回家乡建功立业;在机场、高铁站点为返校学生开设人才服务专柜,变交通枢纽为人才枢纽。围绕提高优秀人才来通率,嵌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面试考点,精选岗位、展示政策,千方百计把人才留在南通。围绕提高人才新政知晓率,嵌入全市产业园区和206所高校开展地毯式宣传,全面叫响“南通爱才、通通都来”,向11760家惠企通平台和社保平台企业用户、19974名享受市区津补贴人才点对点推送政策短信,实现“企找政策、政策找企”双向互通。
开启“数智化”模式,实现时时都在招才引智。为打破传统引才模式时空限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市发展环境展厅”“高校生源信息查询系统”“精准就业平台”“政策雷达”链式引才集成体系,在南通大学等50余家高校先行使用,实现从随机性、传统型招才到精准化、智能化引才的重大跨越。累计汇集全市2466家重点企业2.94万条岗位信息,赋予16798名青年人才个性化求职标识,采集一万余名2023届通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实现企业和人才一键对接、实时交互、精准匹配。中天科技、康辉新材料、奕隆机电等企业均一次性筛选到毕业生百人以上。同时,科学规划实施高校校园行,赴12省28市揽才,举办校园招聘会105场,收到简历近五万份。
实施“项目化”服务,确保事事都为产才融合。紧盯优势产业链,与483家重点企业和33个重大项目建立精准挂钩服务制度,组建“访企拓岗”专班,帮助中天科技、神通阀门等企业与黔南民族职业学院、常州机电职业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沃太能源等企业达成人才意向,研究生占三成。充分发挥博士后服务项目优势,今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0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占总数的60%以上,全省领先;空站率6.5%,全省最低;新增进站博士后74人,完成省定全年目标493.3%;在全省率先建立工作站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已通过省市两级标准立项,推动企业博士后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作者系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