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潍
沙元炳的《如皋商务分会碑记》,可谓写尽沙元炳的人生哲学与人世情怀。
沙元炳(1864—1927)的皇皇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如皋商务分会碑记》堪称佳构,写尽沙元炳的人生哲学与人世情怀。
1906年,年过不惑的沙元炳,经过如皋商人接连三次推荐,有感盛情难却,出任首届如皋商务分会(即如皋商会)会长。随后,他写下这篇名作《如皋商务分会碑记》。文中末尾,沙元炳志在千里,豪情万丈:“益盈虚之故,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
所谓“百里之县”就是沙元炳的故乡如皋县——管辖今如皋市、如东县全境及海安、靖江两市部分区域。他认为商场输赢,变幻莫测,不仅靠天,还要靠人,如皋商人应当起争天下先,才会取得成功。借用那首闽南语流行曲的歌名,正是商人“爱拼才会赢”。沙元炳有此论断,倒非异想天开。他于文中有过精辟分析。看大体,如皋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北上有淮河,南下即长江,东北濒大海,交通素来便利。“海盐渔蛤之利,国计所资”,如实记述如皋经济发达,海产丰富,为国家积累下大量财富。如皋人自古煮海为盐。西汉初期,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始于扬州茱萸湾,终于如皋蟠溪。雪白无瑕的吴盐,源源不断从如皋通过运盐河运往扬州等地。唐代,日本圆仁和尚来华,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记录下如皋境内运输白盐的繁荣景象。明清两代,如皋赢得“小扬州”的美称,部分盐商高官选择寓居如皋。如皋的商业、运输业,兴旺一时。尽管清末时期,盐业凋零,运盐河更名通扬运河,但是如皋诸多河道依然繁忙,皋人获利,正如沙元炳所述:“远贾转贩,车船相望,安坐而收其息。”至于“渔蛤之利”,早有盛名在外,像王安石喜食的车鰲、李渔书里的鱼蟹、袁枚爱吃的蛤蜊、沙元炳诗中的白虾等,都产自如皋及其周遭地区的江海之中。如皋临江区域,土地还很肥沃。农民“半耕而倍获”,收获谷物、棉花、蓝草(染料)等。即便是下等农民,平日也能吃上米饭鱼汤,不可胜食。沙元炳还意识到如皋福地“无甚旱涝之害”。譬如1931年震惊全国的大水灾,里下河地区早已泽国一片,如皋安然无恙,还救济了上千名来自东台等地灾民。
如果说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增加了如皋起于争先的底气,那么摒除国人自私,一心为公的理念,就增强了如皋起于争先的可行性。论细节,沙元炳深刻反省国人的劣根性——“自私自利乃吾国千年之敝俗”。商会是团结商人的组织,最忌私心。如皋百姓素来“纤啬”(小气),缺乏知识,目光短浅:种田不知选好种,养蚕不知种桑树。通过自我解剖,沙元炳开出良方:“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祛其私趋之公。”关于“充之以学”(教育方面),沙元炳的确“起争天下先”,他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即今如皋师范。这座名校与北京师范、南通师范等校,成为中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堂。在他的表率下,沙元榘、许树枌诸君又杖履相从,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如皋中学、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如皋乙种商业学堂、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如皋乙种农业学堂、如皋孤幼学堂等,一座座学校应运而生,惠及诸多行业,为如皋近代化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谈及法度,校有校规,会有会程,仅以如皋商务分会为例,彼时如皋商务分会印有一册《如皋商务分会试办章程》。由此可知,沙元炳对待会员非常严格。《如皋商务分会试办章程》写明会员入会条件,以及坐办等骨干成员的具体职责等。大到召开年会,细到会员入会,一切必须按照章程办事。正因处处“纳助法度”,遵守章程法规,用法治代替人治,抑制私利,沙元炳先生参与创办的南通广生油厂、如皋耀如电厂、如皋师范、如皋县公立医院等企业公司、学校医院,才能正常运行,造福乡梓。
至于“祛私趋公”,沙元炳更是表率。他捐资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自任校长,不但不拿一分钱工资,反倒出资购买古籍新书,充实学校图书馆。他还腾出祖宅,兴办如皋县公立医院等,为防止疫情尽心尽力。他又奔波于乡间,调解利民闸事件,确保如皋水利畅通,维护乡民利益……
就沙元炳个人而言,他写下“如皋起争天下先”的豪言壮语,并付诸 “充学守法,祛私趋公”,这当源自他的“理学之道 ,君子之风”。受到 “如皋敢争天下先”的感召下,无论商人工人,还是老师农民,许多人在沙元炳的带领下,齐力奋进,将如皋打造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大县”(时任国民政府江苏省秘书长罗时实所言),实现如皋近代化的华丽蜕变。如皋携手泰兴,赢得“金如皋,银泰兴”的美称。于危难中起争天下先,沙元炳的“君子翩翩风,勇士铮铮气”值得永远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