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区域

如皋九华镇创新载体强阵地,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

文明实践活起来热起来

村史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企业车间……近日,如皋市九华镇不少学生走进文明实践阵地,通过聆听讲解、动手体验等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学识和见识。

近年来,九华镇不断创新文明实践场景,推动文明实践活起来、热起来,以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奋力绘就文明和谐的城乡新画卷。

善用思想阵地

强化精神引领

“村史馆里的每个老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见证了郑甸社区的发展。”近日,在九华镇郑甸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的少年儿童参观村史馆,讲解郑甸社区的发展历程,追寻当地的红色记忆。

去年,郑甸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村史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发展与变迁。此外,在郑甸社区内还有一个为了纪念无名烈士的陵园,该陵园与村史馆串联形成了当地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优良载体。

“九华是革命老区,我们郑甸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暑假,我们邀请大学生走进村史馆和无名烈士陵园,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然后我们邀请大学生作为讲解员,给少年儿童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小春介绍。

巧用文化阵地

赋能美好生活

“杨爷爷,这些衣服什么时候穿的呀?”“杨爷爷,这个是什么乐器?”“杨爷爷,这些帽子为什么不一样啊?”日前,九华僮子戏传承基地迎来了一群“好奇宝宝”,大家一边参观基地内摆放的服装、帽子、配饰、乐器等传统道具,一边围着九华镇僮子戏非遗传承人杨建明你一言我一语,询问着关于僮子戏的知识。

过去,僮子戏是南通民间用来祈福的一种形式,唱词和念白都使用南通地区的方言土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为了更好地传承僮子戏,近年来,杨建明建起了僮子戏传承基地,并将其作为该镇文明实践的阵地之一,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研学实践活动。

“通过耳听、眼观、触摸、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僮子戏非遗文化,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渴望。”杨建明说,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实践活动,在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群众生活。

杨建明说,传承非遗文化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都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非遗文化阵地变成文明实践阵地,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切实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活用生产阵地

助推乡村振兴

8月中旬,天气依旧炎热,但在九华镇龙舌村的艾草基地内,实践活动的氛围热烈。一个个大学生在工作人员的讲解指导下,尝试着自己制作艾绒。

“没想到咱们家乡还有艾草基地,听负责人介绍这是个高质高效的基地,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75万元的纯收益,真不错!”龙舌村艾草基地是当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不仅吸纳了周边的剩余劳动力,也为龙舌村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了样板,大学生俞笑在了解了艾草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当前发展情况后,分享了他的感受,“开学我就大四了,明年也将面临就业的问题,以前我总觉得年轻人就得在外面闯荡,但是今天接触了现代农业产业后,我觉得年轻人在广袤的乡村也大有可为。”

“年轻人是助力家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龙舌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志良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文明实践活动,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创新实践载体,让实践活动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更直观,也更能触动人心。下一步,该村将探索建设更多如艾草基地一样的文明实践载体,以文明实践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许周欣 王玉玉

本报记者 陈嘉仪

2023-09-11 如皋九华镇创新载体强阵地,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48733.html 1 3 文明实践活起来热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