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提升持续走深走实,海门以区、镇、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三级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整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资源力量,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功能,探索出一条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新路径。目前,海门区各类矛盾纠纷90%以上在镇村一线化解,社会治安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从分散办理至一站解纷
“一进门就有人引导办理,来一次就解决了问题!”上周,海门街道居民钱先生来到矛调中心,1天时间便解决了问题。20多年前,钱先生购买了某商业街一处店铺用于出租,随着近年来政策调整,办理营业执照需要提供规范性资料,钱先生手上缺少些关键材料,导致租户无法正常办理执照,租户与钱先生起了矛盾。
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受理后,立刻通过社会治理大联动指挥平台登记上报区级中心,并将此问题分派给了行政审批、工商、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考虑到涉及多个部门,且各部门依照的相关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中心指定包案化解部门及责任人,多部门会商联办,帮助钱先生解决了问题。
钱先生的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得益于海门打造的“1+14+3N”(“一站式”区、镇、村三级调解平台+医患、劳动人事等14类专业调解组织+N个公检法等对接调解组织+N个个人调解室或“通解室”+N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在法治化轨道上绘就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
在区级层面,海门整体进驻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区矛调中心及重点专业调处工作站,集成“网格服务管理、12345政府热线、矛盾纠纷化解、诉讼服务受理、应急指挥调度、公证服务办理、法律援助受理、社区矫正管理、研判联动指挥”九大功能;在镇级层面,以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为导引,在全市首创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ABC三档建设标准模型,同时充分发挥功能型党组织作用,依托社会治理大联动指挥平台、社情民意监测预警平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推进镇级中心软硬件同步提升。目前,海门区镇级中心已全部建成,年前50%的区镇将建成A档中心。
变单兵作战为多元共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多发并呈现诉求复杂化等特点。要化解这些矛盾,打造集专业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是关键。
近日,三厂街道孝威村群众反映,村内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散发的气味影响正常生活,对企业的排放达标认证不认可,部分群众情绪较为激动。针对这一情况,街道调处中心邀请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区级环保部门、检察机关干部代表到孝威村开展“围炉夜话”,大家围坐在一起表达意见和诉求。通过解释、沟通和宣传,村民代表们放下了心结,表示理解支持。“开展围炉夜话,充分发挥自治作用,矛盾调解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威村党总支书记施翠华说。
“围炉夜话”是海门组团式服务破解难题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海门着力打通各行业、各部门解纷渠道,整合基层解纷力量,目前全区共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363人,其中专职调解员431名,实现了调解力量的地域平衡、纵横覆盖,全方位激活调解活力,建好群众心坎上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上半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接待来访群众7095批18804人次,共排查受理纠纷6636件,化解6438起,涉及金额6830万元。其中,重大矛盾纠纷50起,化解47起。
由被动应付到常态治理
看似简单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前段时间,正余镇青正村网格员在排查中发现,村民花某与妻子钱某产生婚姻纠纷,多次发生肢体冲突。调解过程中,男方多次扬言采取极端手段。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提请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对纠纷“提级管理”,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启动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召集属地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人员进行联合调解。中心为当事人安排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与法院联动,开辟“诉调对接”绿色通道。最终,双方协议离婚。
今年以来,海门牢固树立常态治理导向,强化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将矛盾调解纳入网格化管理中,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推动村警务室、调解室、网格工作室“三室”共建,联动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六方”共解。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为试点推动村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在城市社区推广海门街道“红色物业+红色网格”联建模式,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在社会治安复杂地区推广三星镇林西村、叠石村深化“警格+网格”融合模式,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在农村社区推广常乐镇颐生村“社会治理联盟”。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本报记者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 彭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