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南通

农民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面对面,听他们——

稻花香里说丰年

父 女 兵 “门外汉”种出好大米

韩宝富和韩瑜梅正在田间察看苗情。

万继明(左)和工人交流茄苗生长情况。

朱云飞俯身观察水稻长势。

风吹稻浪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

他们的生活满是泥土,却充满希望;他们从城市回归农村,在广阔天地种下梦想……明天迎来秋分节气,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我市和美乡村,听听他们的丰收故事,感受丰收的幸福和喜悦。

18日,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内,千亩稻浪随风起伏,一群鸭子在田间嬉戏觅食。“这是我们的稻鸭共作田块,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今年天气适宜水稻生产,目前看产量稳超去年。”看着田间长势喜人的水稻,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宝富满心喜悦。

今年70岁的韩宝富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穿着一件深色T恤。退休前,他曾是福建省一名处级干部。十年前,刚刚退休的韩宝富回到家乡海安,看到乡亲们依然延续传统耕作方式,每家每户种一两亩地,费时费力,收益还低。恰逢政府在打造集“生态、绿色、高产、高效”于一体的万亩雅周现代农业园区,韩宝富决心在家乡大干一场。当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承包1000亩土地,聘请几名有经验的农民开始种植稻麦。“一开始我都是看别人种什么我就跟着种,虽然产量还可以,但是种大路货价格卖不上去,效益太低。”

如何破局?韩宝富不断思考,决心从种子入手,种出好吃健康的大米。

为了培育出一粒好种子,韩宝富每天都“泡”在田间,在千亩稻田中寻找发生概率仅有几百万分之一的变异株,他跑遍了江苏大大小小的农科院所,并和扬州大学合作,共同选育优质稻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杂交出口感香甜润口、糯而不黏的“锦湖香1号”。“锦湖香1号”量产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省级金奖,这也让韩宝富更加坚定了选育好种子的决心。“十年来,我们不断地选育好品种,去年,又选育出了‘锦湖香2号’,相比‘锦湖香1号’更香更糯,生长周期也更短,目前在试种阶段。”韩宝富说。

受父亲的影响,女儿韩瑜梅辞去外地的工作,追随父亲的脚步,当起了新农人。为了尽快熟悉稻麦种植,韩瑜梅虚心向市内外专家请教农业知识,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为一名懂技术、有思想的新型农民。

稻田旁的白色彩钢瓦房内,一排“江苏好大米”特等奖、金奖的奖牌就是父女俩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勋章。“想要种出生态好大米没那么容易,种子、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都是有讲究的。”说起自己的种田经,韩瑜梅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土壤要用半夹沙黏土,既有肥力又有通气性,适合水稻生长。肥料要选用有机肥,采用稻鸭共作、种植香根草、利用杀虫灯及性诱剂等措施进行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稻米绿色、健康。”

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如今,父女俩对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忙碌起来自己驾驶农机在田里作业,没有半点含糊,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钻研成了有机水稻种植的“土专家”。

新 农 人

突破传统“慧”种菜

走进海门区悦来镇安庄村普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中心,宽敞明亮的大棚里,自动洒水设备,可移动的育苗床,降温、升温、通风等设施样样俱全,整齐排列的青皮长茄苗在智能设备的“照顾”下绿意盎然、长势正好。“这批茄苗共55万株,已经长成了三叶一心,马上就要运往云南瑞丽。”公司负责人万继明介绍。

万继明的老家在山东兰陵。在长三角,有这样一句话,“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鲁Q”指的就是临沂兰陵县的蔬菜运输车。兰陵是山东的“南菜园”,更是长三角地区百姓的“菜篮子”。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7年,万继明来到海门开始蔬菜种植。壮苗五成收,种苗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实践中他发现,蔬菜连年种植,时间长了,根腐病、枯萎病害严重,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只有改变种植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身边老百姓的需求,促成他转向工厂化育苗。

青皮长茄是海门地方特色品种,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连年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逐年加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围绕育苗技术难题,普农农业与上海市农科院、江苏沿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共同攻关技术。万继明举起一株茄苗介绍,将青皮长茄秧苗上部嫁接到托鲁巴姆(野生茄子品种)茎上,接穗和砧木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苗果实具有青皮长茄独特的品质,根部有野生茄子抗逆性和强大吸水吸肥能力。“嫁接的茄苗根系发达,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青皮长茄嫁接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获得首届南通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南通市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育苗、出苗都不受天气影响,只受我手中的遥控器指挥。”充满科技味的智能大棚里,无论站在哪个角落,只要手拿红外线遥控器一按,安装在大棚梁架上的自动洒水设备便会沿着轨道开始喷洒作业,19个喷头出水速度一致、水雾大小均匀,不到一刻钟就能完成50平方米苗床的增湿任务,既加快增湿作业的速度,又提高效果。

万继明介绍,2021年,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了自动化播种室、恒温催芽室,进一步做到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流水线作业。每年从普农“走出去”的茄苗、西瓜苗、草莓苗、辣椒苗、娃娃菜苗等达2000多万株,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山东、甘肃、云南等地。

“过去育苗要看天吃饭,受季节限制,现在全年都能生产。”万继明感慨,从传统的土法育苗到工厂集约化育苗,优势十分明显。“育苗集约化省时省工,我们的播种机每小时能播种10万株,一天就能完成100多万株任务,效率提高了3倍,人工节省了三分之一。”

追 梦 者

带领乡亲共致富

“再过1个多月,水稻就要成熟收割了,估计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18日,启东市东海镇金鑫家庭农场主朱云飞拄着拐杖来到田埂前,弯下腰,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稻穗,仔细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放眼看去,一大片整齐的稻田里,稻穗随风摇曳,长势十分喜人。

“我们采用的是稻麦轮作模式,一年两季,目前农场种植面积已达1600亩。”朱云飞按照往年的收成,按着计算器,算了一笔账:前两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稻麦的产量都提升了10%左右。预计今年水稻亩产1200斤,小麦亩产850斤左右,总产值近500万元,盈利收入能有60万元。

朱云飞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两次意外导致他双腿重残,只能靠着一根拐杖艰难行走。“如果就此躺平,我的人生一定是失败的。”生性要强的他,靠着不服输的信念,2011年创办起家庭农场。

“刚开始什么都缺,缺技术也缺设备。”朱云飞坦言,农场创立之初只流转了60亩土地,资金压力、基础设施匮乏、技术短缺等考验让他身心俱疲。“引进,吸收,再发展”是朱云飞常常挂在嘴边激励自己的话。缺乏技术,就向周边的种植老农、能手虚心请教;缺乏设备,就先从借开始,慢慢熟悉操作方式和功能。

尽管腿脚不便,每年选苗、种植、销售,朱云飞都是亲力亲为,忙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靠着踏实肯干,他成了一名农业专家,周围农户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只要双手勤劳,总能拼出一番天地的。”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吸纳十几名村民来农场就业外,朱云飞发现,周边还有很多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因残、因病致贫。

“多亏了你啊,为我们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同村10组黄志辉家的羊圈里,23只羊养得白白胖胖。黄志辉因病致贫,朱云飞耐心传授养羊经验,还免费为他提供10多只小羊,购买养殖保险。担心缺乏经验,朱云飞还请来兽医,传授山羊防病治病、清理羊舍等知识。“到了年底,把大羊卖掉,能有一两万的收入,对于我们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黄志辉说。目前,养羊致富项目已辐射周边5个村,累计帮助63个残疾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除了养羊,朱云飞也操起本行,帮助乡亲种植水稻脱贫。他将水稻田和种子扶持给低收入户、残疾人、贫困户,将多年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利用自己的机械设备帮助他们机耕、机播和机收,再帮助联系买家处理收割后的水稻,为扶持对象每年增加收入超万元。

“我希望残疾人、重病者都能有一份基本收入,重燃生命的希望,不被生活击垮。”带领乡邻脱贫致富,就是朱云飞朴素的愿望。

本报记者 卢兆欣 唐佳美 陆薇

2023-09-22 父 女 兵 “门外汉”种出好大米 农民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面对面,听他们——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0028.html 1 3 稻花香里说丰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