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版

创新丰富文化供给 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南通: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海安:全民美育文化节亮点纷呈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海安市举办了2023首届全民美育文化节,以“以文化浸润心灵,让艺术幸福人生”为主题,推出“少儿艺术节”“青年文化季”和“银潮嘉年华”三大项目,面向少年儿童、青年和老年群体开展艺术展览、名家讲堂、专场演出等70余项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精神滋养和心灵寄托。

一是项目设置垂直细分。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展艺术大师堂、国学夏令营、我们艺起来;青春艺世界、青春秀起来、青春面对面;花样联谊会、醉美夕阳红、艺直在路上等活动,垂直细分的项目设置,更能精准满足各群体文化需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创新的形式开展“越韵情缘”吴俊霞越剧折子戏专场、“阅读青春”青年诗歌雅集等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良好结合。

三是强调群众创造性。打破以往群众作为文化服务对象的角色模式,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雁归来”返乡大学生音乐会、“银丝醉心弦”中老年器乐专场等70余项活动都需要群众深度参与,激发了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如皋:持续擦亮“雉水之夜”群文品牌

近年来,如皋市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以高标准、高水平的文化品牌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弯道超越。

如皋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徐家桥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首次以全景沉浸式演出,带观众领略千年古邑底蕴,感受活力之城文化,触摸古城历史脉搏,品味小城古朴风雅。

对接新时代文化需求,如皋持续擦亮“雉水之夜”群文品牌, 9月底,将开展“音乐会”“木偶”“优秀团体展演”等专场活动,进一步放大品牌活动影响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更广更深。

以市级活动为引领,市镇村互联互通,开展平园池村夏季“村晚”、镇村“4·6”行动等品牌文化活动,引导群众“登台唱戏”,使文化惠民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供“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服务,不断提高“送戏下乡”质量与场次。

以精品打造带动群文创作,如皋开展原创优秀舞台文艺作品展演,已选出22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作品参加终评。充分发挥了“以赛代训”的激励作用,对弘扬社会主旋律、乡风文明建设、创新宣传政策理论等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东:持续放大文化品牌引领效应

加强保障抓基础,持续升级服务体系。县文化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依托县博物馆建设南通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丁杰艺术馆、康平艺术馆、国清寺遗址公园等相继建成开放,8家单位入选省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镇村文化中心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基本建成三级文化服务体系。

多措并举抓惠民,持续提档服务能效。年均举办县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2000多场,7部作品荣获省五星工程奖,5个团队入选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持续打造“蠙城之夏”“书香如东”“博物美育”等惠民品牌,呈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村村有团队”的发展态势。

深耕品牌抓突破,持续提高服务品质。蝉联五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东农民画)”,构建县、镇、学校三级多点画坊、画室、画班培训创作体系,百余幅画作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县杂技团将文艺创作与惠民演出深度结合,4个国际奖、11个国家级奖节目和两部文化出口重点剧目轮换供给,“杂技村居行”年均演出1200余场,确保演出高水准。

围绕需求抓创新,持续加强数字服务。县图书馆与国家级、省级馆互联互通;县镇江苏省公共文化云站点开通率100%、服务覆盖率100%;打造文旅系统网站、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四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加大数字产品供给,引导百姓用好各级数字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从群众“身边”送到“云端”、走向“指尖”。

启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快构筑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全力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创作。

完善公共文化阵地设施配套。5个市级文化场馆全面启用,建成开放5个24小时城市书房。积极培育主客共享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获评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1家,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4家。全市区镇文化站、311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具备“7+5+N”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常态化免费开放。

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每年完成送戏、送展览、送培训500余场,已实现启东全市社区、农村送戏全覆盖。指导区镇(街道)、村(社区)一级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7000余场。每年举办越剧折子戏、蝶湖夏夜、乡村舞蹈秀等各类主题活动,确保每月一场大型主题文化活动。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启东市宣传文化人才扶持奖励细则》,近3年累计落实文化文艺人才扶持奖励、文艺家工作室补贴近150万元。组织市级场馆业务骨干与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结对指导。培育4家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打造“文旅大讲堂”培训品牌,每年安排文化系统人员培训近100人次。

海门:打造高显示度文化品牌标识

海门文广旅局实施“季季有安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工程,全面打造高显示度的文化活动品牌标识。一是“江风海韵·精彩海门”文化活动品牌;二是“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融合城市品牌;三是“江海之门·魅力海门”美术展览品牌。今年1至9月全区开展各类文艺活动986场次。

公益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第十五届“江海之春”文化惠民月系列活动。2023年新春系列文化活动,为百姓带来舞台艺术、书画展览、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文化下乡等线下65项、线上8项,共计73项精彩的春节系列活动,时间持续近两个月,向全区人民奉上年味满满的“文化大餐”。第十七届“海门之夏”暨第七届“江海大舞台”广场文艺展演。“海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已成功走过了17年,活动也从当初的“小剧场”发展到如今的“大舞台”,规模不断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品牌。今年在海门法治文化广场和江海文化公园两个场地呈现23场群众性文艺演出。参演节目300多个,参演演员2000多人,线下观众超15万人次。第三届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引爆夏夜经济。8月23日~27日,第三届“点亮海门之美”在江海文化公园举办。此次活动以“点亮海门,有你更美”为主题,设置“海门好靓”等九大板块,集文艺演出、人才夜市、青年交友联谊、电商直播、美食市集、梦幻光影等系列活动,为期五天的活动吸引游客观众突破5万人次。

文化“四送”走基层蓬勃开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全年完成送书3万册、送戏300场、送展览50场次、送培训2万人次以上的年度任务。

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布局优化。今年再新建30家以上。文化礼堂、百姓舞台,至年底建成文化礼堂、百姓舞台180家左右,“十四五”末实现全覆盖。

通州: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每年开展“欢乐江海行”、“通州之夜”、“水街19点 乐享南通州”、“古沙墨华”、百场通剧巡演等文化品牌活动300余场,文化惠民程度不断深入。持续发挥“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效应,组织“柳敬亭奖”文学艺术创作大赛,加大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创排大型传统通剧《陈英卖水》,打造艺术精品创作新高地。创新打造“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建设“通州文广旅电视云平台”,把优质的文化、文艺资源融入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打造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6个,市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4个。创新建设38个村“乡村文化礼堂”,特色鲜明、制度完善。文化馆建有14个分馆,36个文化服务点,1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了城乡文化联动和共建共享。

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借助特殊人才引进、聘任制竞岗、挂职锻炼、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形式,充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2020年,从通州歌舞团遴选6名同志充实到基层文化岗位。2022年以来,区文广旅局及所属歌舞团、文化馆等单位新进专业人才13人。政府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的“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惠民专项经费。

崇川:创新推动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崇川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活动,如“灵山秀水行·铁崇一家亲”铁岭、崇川文艺走亲巡演活动、“四季风采靓崇川”系列活动暨南通市首届“崇川杯”舞蹈大赛、“夏日惠玩·南通等你”2023年南通夏季游消费推广季等主题活动;在原有“四季风采靓崇川”、“欢乐五水汇”群文活动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了“灵山秀水·崇川文韵”、崇川文艺走亲、崇川文旅生活节等全新活动品牌,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团队建设实现标准化,评定星级促提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该区出台了《崇川区群众文艺团队星级评定办法》;根据文件要求,经各街道申报,专家组评审,最终评选出44家优秀星级群众文化团队。在今年的“文化大串门”品牌活动上,崇川区文旅局开拓新思路,通过招标方式在7家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中,选择出前三名,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一方面,通过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把全区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盘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大串门”暨优秀星级文化团队巡演进基层,让团队“走出去”到兄弟街道开展“串门”演出,实现了文化团队“零距离”的共建交流。

开发区:文化惠民活动影响力提升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南通开发区以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提升工程为抓手,新建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公共文化中心,28个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按照“7+5+N”功能标准全面建成,图书馆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784平方米。

文化惠民活动日益繁荣。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月、全民文化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主题活动部署与要求,“家校联动,读书漂流”、相约春天书画摄影展、遇见能达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能达剧院全年文化活动近百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78场,受益群众110余万人次。全民阅读和书香开发区建设扎实推进,图书馆“童阅荟”阅读推广品牌深入人心。

文化创作活力逐步增强。出台《南通开发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设立文艺精品创作题材库,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力量进入文艺创作领域,先后有22部(个、件)作品入选题材库获得扶持资金,有60余部(个、件)文艺作品获得成果奖励。2023年童声合唱《心愿》获党旗颂南通市第五届江海之声合唱艺术节童声组一等奖。受邀参加“童声里的中国”海外推广交流活动,中央电视台实时直播,观看人数达97万。

2023-09-26 创新丰富文化供给 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0357.html 1 3 南通: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