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纪录片《恒辉安防·时代的守候》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展示这家位于南通如东的安防企业,在提升智能制造和完善产业链方面的探索。
从一家农村纱线小手套厂,发展成为国内安全防护领域的头部企业,年产防护手套上亿双,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用了20年时间。董事长王咸华说,是智能制造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285平方米的针织车间,990台全自动针织机,日产1万打防护手套,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恒辉安防公司旗下的恒尚针织智能制造车间的生产日常。
如东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企业众多。恒辉安防是较早进行智能化、数字化自主探索、应用的企业之一,在长期生产经验积累中,嫁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协同制造效益显著。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先后有3个车间通过江苏省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认定。
有别于织造领域“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印象,恒辉安防的纱线包覆生产车间内“空无一人”,它的智能制造正是从原材料纱线开始。 生产运营中心副总经理丁晓东介绍,产线上这一组组纱线包覆机是全自动设备,“通过革新纱线包覆工艺来确保研发和生产稳定的各类型防切割纱线,使恒辉出品的每一双手套都能达成相应的防切割等级且具备佩戴舒适性。”
自动化浸胶产线在国内首屈一指。白色、红色、灰色、荧光绿……一只只手掌挥舞不停,经过套膜、浸胶、水洗、烘干、脱模等有序步骤,防护手套就此成型。全封闭式智能自动化浸胶生产线,不仅保证了手套浸胶部位精确度与厚度的均衡性,也有效控制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气,全程实现清洁环保生产。
产品信息跟踪和可追溯性是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的关键点。为防止人为出错、保证客户需求,过去企业大都采取过量生产的方式。智能化改造提升后,良品率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从原材料到半成品,直到成品出库均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证件编码即可对产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和全程追溯。
仓储、物流等领域在导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后,同样实现了设备全线自动化和制造环节高度智能化。在恒劢厂区,记者就“邂逅”了一群超级能干的AGV搬运机器人,正按照指令有条不紊地进行搬运、堆叠。“原本10名搬运工人,在固化管理模式和物料流、信息流后,3台AGV机器人完全取而代之。”仓库主管丁禹松说,如今不仅节省了人力,仓库空间利用率还提升了四成。
根据恒劢工厂的建设规划,过去1000人实现1800万打的手套产量,未来仅需600人就可以完成手套产量7200万打,劳动力大大缩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从制造到“智造”是一段艰难的求索之路。为了适应生产工艺高精细化的要求,恒辉安防成立恒坤智能子公司,专攻智能装备业务,根据各产品工艺的路线差异,对生产设备进行适应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自主研发的第一条超高速全自动PU手套生产样板线已经投产;引入MES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信息实时传输、设备运行实时可控、化工原料自动加料,除套模、包装外的大部分生产环节均实现自动化,精细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工厂的数智化水平提高了,我们上的都是常日班,朝八晚五,幸福指数杠杠的。”丁禹松坦言,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员工干的不再是体力活,更多地倾向于管理、设计以及后期维护。
近年来,恒辉安防一直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拥有自己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核心研发人员80余人;与多所院校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同时借“院士军团”之势,发力高端核心原材料产业化,带动安防产业沿着高质量的跑道疾步奋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集团研发投入累计超亿元。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安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头部企业,恒辉重任在肩。”王咸华表示,企业将以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目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市场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智库,集聚上下游产业链,努力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安防产业协同创新,让传统产业持续迸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