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如东洋口港 耕海走在前

统一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佐证,让科学发言。洋口港宏伟梦想的实现,就是尊重规律、崇尚科学的写照

科学、开拓、拼搏、奉献。

在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前楼与后楼的通道里,醒目大字标注着洋口港精神,用“科学”两字领衔,是洋口港人为实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的体现。

作为古长江入海口,作为盛唐时日本遣唐使9次靠岸登陆之地,洋口这个地方注定是不凡之地。

从20世纪80年代西太阳沙与烂沙洋水道被专家发现后,如东人就“能不能建港口?怎么建港口?建多大规模的港口?港口建好后承载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开始走上漫长而艰辛的科学求证之路。

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解决问题、扫清障碍,这些都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后的落脚点就是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强大的信心去解答好这张充满求证题目的卷子。

当时,在洋口能否建港的问题上,一些人头脑里总是存在着如东沿海属淤长型岸滩不可能建港的思维定式。

这时,如东人组织专门力量,加紧收集各种建港资料,全力配合、协助南京、北京来的专家完成对洋口建港可行性的科学论证。

1988年4月,如东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签订《洋口港前期调研的协议》,由专家团队对洋口黄沙洋、烂沙洋的潮流、水文、泥沙等进行研究。

1990年1月,江苏省在南京华东饭店召开“洋口港建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全国101位港口专家参加评审。结论是,烂沙洋的深水航道和港区完全有条件建15万至20万吨级深水专用港。

统一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让科学发言。通过科学论证,大家对能不能建港不再怀疑。但怎么建的难题又来了,如东建港的科学求证还在路上。

建人工岛,在人工岛上建LNG接收站,第一步要做的是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步是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要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再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批准,才能开工建设。

如东用了三年,终于获得了科学界基本认可的基本条件,开始进入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落地,未来的深水大港是一个什么样子,需要科学的设计。谁能接这个建港工程,就让谁来做这个可行性报告。可是洋口港人找了一大圈,没有一家单位敢接单。

洋口港人想,最好找原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如果这家全国顶尖的港口设计单位不接,那么建港的事就要成为泡影。

求证的过程就是尊重规律、崇尚科学的过程。如东人在求证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尊重规律、崇尚科学的方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统一,从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出现的问题一个一个去啃掉。他们心里明白,回避问题,就会一事无成。

请高人推荐高人。他们找到提出过辐射沙洲上能建港的南京大学教授王颖。当年同样参加洋口建港勘察,王颖的爱人、南京大学地质地貌专家朱大奎教授被洋口港人的执着和拼劲所感动,就提了个建议,让他们到中交一航院去找中国港口设计大师顾民权。朱大奎还写了一封信。

之后,顾民权来到洋口,踏上西太阳沙,看着前方的深水通道,又看看脚下的铁板沙,惊叹不已,提出了在此构建人工岛作为港口仓储区的大胆设想。

1992年9月,原交通部一航院宣布,如东可以建10万吨级大港,15万吨在技术上稍加处理即可。

由此,如东港口无法上岸的问题在设计上找到了合适的办法。然而,如东人的欢欣才上眉头忧虑却上心头。

谁来设计港口?在辐射沙洲上建港,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闻所未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化解疑虑,唯一的办法还是科学求证。请谁来求证,洋口港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科学技术上的事找专家去破解。

最终,一航院把这张答卷交给他们的总工程师杨希宏。

1993年初,一航院杨希宏团队来到洋口港,通过大量的现场实测和模型试验研究,大胆提出在离岸13公里的西太阳沙海域,先建人工岛,再建码头,并形成港口设计的总体方案。

一航院的方案在业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其间,杨希宏还答了一道附加题,人工岛上能建LNG接收站。

科学的背后,需要技术支撑,需要创新支持。科学和技术是创新的基础,但有科学、有技术不见得一定有创新,但洋口港人有一股拼劲,与专家一起硬是将梦想化为现实,用创新将科技的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用创新破解推进建港过程中的难题。

然而,创新的办法需要科学论证。为了这个方案,设计专家与评审专家常常面对面交锋。有权威专家直接提出,在西太阳沙上筑人工岛、再建LNG接收站,如果这片水下的沙洲像船一样漂走了怎么办?

杨希宏说,他查找了世界上300多座人工岛的资料,同时经过深层钻探和地质指标的分析以后,认定西太阳沙负5米以下基本稳定,负5米以上可采取打钢板桩等人工措施保持稳定。

为精准佐证,杨希宏开出了上百项的任务单。

洋口港人明白,科学面前来不得虚假。论证所需要的数据等资料必须权威,于是,他们找到我国顶尖的泥沙流场权威研究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该院派出专家来到西太阳沙,围绕建人工岛、建LNG接收站的可行性开展工作。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上去,专家就组织论证会。

“人工岛为什么放在这个位置,为什么是这种形状和大小,都要论证清楚。”报告打了回票,洋口港人就回去,重新补充材料。

前一个版本退回来了,到后一个版本送上去,有时三四个月,有时一二年。科学面前,洋口港人从不马虎,为了一个数据,就是再苦再累时间再长也在所不辞。

相信科学,决不蛮干。这是洋口港人的底线。人工岛原来设计是方正的,但现在看到的是东北角少了一个块。通过南科院测量数据看,那个地方有冲沙痕迹,专家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尊重自然,不改变海浪的活动规律,洋口港人就调整了设计方案。

尊重规律、崇尚科学,奔波在建港征途上,洋口港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从一次次的求证中,从一次次的遗憾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他们在相信科学、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的自强自信中凝聚勇气和力量。在科学求证的路上,洋口港人执着、坚持,有一股不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数据不罢休的劲头。

2005年春天,一个定夺能不能建岛的会议在南京举行。这次由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拟对如东LNG项目进行最终审查。如果通不过,那么洋口港人建港梦就此破灭。

参加会议的有一航院、天科所、长江口局、海洋二所、南科院、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众多专家。会议由国家LNG项目专家组组长、国家著名的港口设计大师王汝凯主持。

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可行性报告的科学性、权威性,不断地进行完善、补充、调整,先后花了10年时间,设计方案不知改了多少遍,是9个版本还是11个版本,最熟知情况的当事人也不记得了。

最终,审查会认定,烂沙洋的深水航道是稳定的,在西太阳沙建设人工岛是稳定的,在洋口港建设深水海港和LNG接收站没有颠覆性问题。

正是这个“两个稳定,一个没有”的结论,奠定了如东在洋口建港的基础,也开创了中国在辐射沙洲上建海港的先河。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科学的力量,这是洋口港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漫漫求证的巨大回报。

“洋口港在海上辐射沙脊群中建港非常成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陆培东跟踪洋口港监测已经30年。他说,从20世纪80年代监测至今,航道一直比较平稳,水深也维持得很好,完全能满足洋口港建设全国最大的能源岛需要。

秉持科学态度求证建港可能性、尊重科学规律修正建港不利点、坚守科学认知寻找建港实践者、实施科学举措保障建港安全性,如东人坚守初心,洋口港人矢志不移,是他们让科学精神的阳光穿透茫茫大海、扎根辐射沙洲,凝聚起创造奇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坚实力量。

尊重规律、崇尚科学。这是洋口港的实现梦想、迈向成功的定律。

本报记者 赵勇进

2023-11-0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4041.html 1 3 如东洋口港 耕海走在前 /enpproperty-->